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新聞 > 外媒看中國 > 正文

字號:  

法媒:洋醫院“入駐” 中國 醫改探路正當時

  • 發佈時間:2014-08-29 17:22: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斌

  中新網8月29日電 中國官方近日降低“洋醫院”入華門檻,允許外資在北京、上海等7省市設立獨資醫院,並將醫院的設置審批許可權下放到省級。法國《歐洲時報》29日評論稱,對於外資來説,這意味著投資中國的渠道又增加了一種,中國巨大的醫療服務市場向國際資本開放;對於中國民眾來説,最關心的莫過於,該政策能否讓“看病貴、看病難”問題得到緩解?

  文章摘編如下:

  據報道,中國人主要去兩种醫院就診,一種是公立醫院,那裏看病放心,但病人扎堆、要排長隊,另一種是民營醫院(或者股份制醫院),費用相對低廉,但魚龍混雜,醫德醫術未必讓人放心。不管是醫院數量還是看病人次,公立醫院都佔絕對優勢,醫療資源的過度集中,導致近年“看病難”問題不斷凸顯。

  現在外資醫院進入中國,相當於給了中國人第三種選擇。遺憾的是,這種選擇並不是所有人都有機會。外資醫院的特點是“高大上”,提供的是高端醫療服務,決定了其覆蓋的服務對象也必定“高大上”,即有錢是基本條件,不外乎在華的外籍人士和中國本土的有錢人。醫生好,設備好,環境好,服務好,但就是貴。有錢階層有的不差錢、有的有商業保險埋單,而普通人持有的基本醫保卡在此卻無用武之地。

  從這個角度看,外資醫院可以分流小部分富裕的就診者,讓他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高級會診,但分流有限,對改善中國整體的醫療服務品質尚無直接助益。投資一家高端醫院,前期投入大,但後期卻可能面臨接診量不飽和的問題,畢竟更多病患屬於價格敏感者。這樣一來,給少數人服務的貴族醫院,很可能門前冷落車馬稀,陷入與民營醫院一樣“吃不飽”的境地。

  就此否定外資醫院入華對醫改的意義,就顯得武斷了。根據官方的思路,深化醫改要政府和市場“兩手抓”,政府之手兜底基本醫保,市場之手提供“私人定制”。引入外資醫院正是市場之手的一次試水。在直接撬動“看病難”塊壘難度大的背景下,側面出擊,緩解一步是一步,一來測試高端醫療的容量極限,二來測試病患的反應,看能否通過醫療服務項目優化以爭取到“中間地帶”的人群。

  這些“中間地帶”的病患,也正是商業健康保險推廣的重點對象。中國總理李克強近日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強調,要加快發展商業健康保險,與基本醫保形成合力,助力醫改。購買了商業健康保險,就可以報銷基本醫保以外産生的額外費用,即便到醫保難以覆蓋的外資醫院看病也無須擔心了,可以減輕病患家庭的負擔。中國人需要改變保守的保險觀念,為自己的健康多上一道保險栓。

  外資醫院入華,不僅僅是硬體立起來,“軟體”即配套政策也要快速跟進,如醫生資源的配置、進口藥的定價、醫保卡的適用性問題等。輿論很看重外資醫院的優質醫療對公立醫院的“鯰魚效應”,但只有讓公立醫院産生真實的危機感,如發生病人明顯流失現象,“鯰魚效應”才能真正發揮。原先民營醫院不能刷醫保卡,但現在各省已相繼納入醫保定點,那麼外資醫院是否也能在一定範圍內打開醫保通道,在公益性與經營性之間平衡好,惠及更多人群?

  外資醫院並非醫改的“救世主”,但卻是醫改的新試驗田。用創新機制激活社會資本(不管境內還是境外),給公立醫院減負,打造多層次醫療體系,盤活、平衡醫療資源,讓民眾看得起病、看得上病,這是近年來醫改的方向。

  醫療應以治病為首要目的,屬於特殊領域,不能等同於其他經濟門類。相對平等、優質的醫療是反映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窗口,相信在考慮“創新激活”機制時,醫改能把持這一根本的方向。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