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中國對外關係進入“新常態”
- 發佈時間:2014-08-13 13:14:39 來源:國際線上 責任編輯:王斌
新加坡《聯合早報》11日文章稱,最近,中國領導人在論述經濟問題時,開始經常使用一個詞彙“新常態”。該文分析,其實,仔細觀察分析中國的經濟、社會、政治乃至對外關係,人們可以發現,從某種程度上説,“新常態”不但在經濟領域裏來臨,而且幾乎全方位地迫近中國的方方面面。其他領域中,對中國內外的人們衝擊比較大的,是中國的對外關係。
文章摘編如下:
在現階段,中國比較多地認識“新常態”僅僅是在經濟領域,而沒有意識到在其他一系列領域裏的相同趨勢。
首先,從時間上也許是個巧合:2014年正好是中國改革開放35週年;再過35週年,恰好是2049年,亦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100週年。
過去35年,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成就,也帶來了許多因成就而帶來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這些問題,無論是國內的經濟問題、社會問題還是政治問題,抑或是對外關係中的許多矛盾,都在過去35年裏經歷了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時至今日,這些問題都到了需要轉型的臨界點。
經濟領域的轉型來得比較快,比較直觀,“經濟增速的換檔期,調整改革的陣痛期,前期經濟刺激措施的消化期”的“三期疊加效應”,是對這一狀態的比較合適的描述。
其他領域中,對中國內外的人們衝擊比較大的,是中國的對外關係。從“韜光養晦”到“有所作為”,中國對外關係也在面臨微妙的轉型。只不過,現階段中國的人們似乎還無法準確定位這一轉型的走向和尺度,中國外部的人們對此也就更為莫衷一是。
未來的35年,也就是從2014年到2049年的這35年,將是中國在“新常態”中,以一種新的思維和行為模式尋求發展的階段。但究竟如何定義已經或即將來臨的“新常態”?如何準確區分“舊常態”與“新常態”之間的差異?如何把握兩者之間的銜接?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握新舊轉型之間的“度”,並避免出現其間的思維和行為盲點?這是今天和未來中國面臨的挑戰。
如前所述,經濟領域從“舊常態”到“新常態”的過渡,相對比較容易把握,其研判指標都是相對硬性的:原有的廉價生産要素的消失,本身經濟結構性問題的凸顯,經濟下行的重大壓力,這都提示人們,“舊常態”已經過去,“新常態”已經來臨,人們必須迅速調整思路,應對“新常態”下的挑戰,即便這些挑戰本身也是難度極高。
然而,更難的卻是在其他領域裏對“新常態”的認知和界定,對外關係尤其如此。毋庸置疑,中國對外關係近年發生了幾近質變的變化,其特徵是:一、外部壓力上升(包括領土領海、資源、國際責任和大國定位調整等);二、中國自身戰略從“韜光養晦”向“更有作為”過渡,同時伴隨以民間情緒的紛擾和激蕩。
這些客觀和主觀的原因都是30年前,甚至15年前都不存在的。西方世界對中國,不再像30年前,甚至15年前那樣願意施以援手,因為那樣做無異於更快地培養一個未來的對手;而中國對西方,似乎也不再像30年甚至15年前那樣謙遜,因為中國不但在短短時間內走過了西方一、兩百年的路程,更重要的是,中國在這過程中感受到了來自西方世界殘留的傲慢,但卻同時忽略了中國自身尚存的歷史悲情。
中國與西方世界的關係這幾年正向著日益複雜的方向發展,其間的直接或間接對抗也許只是表面的,而對抗背後的各自心態的變化才是更主要的。
這種心態的變化表現在西方世界就是:中國已成為一個矛盾體,各方在經濟上都少不了中國,但在戰略利益上又視中國為“瓷器店裏的大象”,在接觸中處處設防,由此可能更為激怒“大象”。
這種心態的變化表現在中國方面就是:由於上述種種原因,中國被激怒;再加上由於國力上升,中國覺得有能力處理一些以前不能處理的問題,在對外姿態上也就更為進取。更重要的是,在這種複雜背景下,中國已不再信任西方世界。
這種複雜心態導致的各種矛盾表現,將成為未來相當長時間裏,中國與國際社會心結的主要形態。這種形態是中國改革開放早年所完全沒有的,也是中國在上世紀90年代,甚至在本世紀頭十年都沒有的。
這種新型的形態,可稱之為未來中國的“新常態”。由於中國在經濟體量上正邁向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在國際影響力方面勢必挑戰現有的國際秩序,因此這一“新常態”可能將延續相當長一段時間。
甚至我們可以預言,如果説1979年至2014年的這35年,是中國與國際社會關係的“舊常態”,那麼2014年至2049年的這35年,將成為中國與國際社會關係的“新常態”。
雖然“對外關係新常態”的概念現在尚未普及,但從中國精英到民間,大致在兩大問題上存有分歧:一、未來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究竟是和平為主,還是以對抗為主?二、即便以和平發展為主基調,在這一框架下,究竟如何處理或把握不回避衝突的“度”的問題?
但跨越這些戰略和策略層面,對進入“新常態”的中國而言,下列問題也許更為深刻和重要:一、中國如何處理自己與國際社會的關係?當一個仰視國際社會的中國消失後,是否就必然代之以一個俯視的中國?中國能否在“新常態”下真正做到與國際社會心理上的平視?二、中國如何處理自身與西方價值觀的關係?將西方價值觀等同於“普世價值”,是認識上的誤區和不自信;中國能否或如何將來自東方的智慧、經驗和做法融入“普世價值”?
無論是戰略、策略還是其他更加深層的問題,都需要中國的人們在進入“對外關係新常態”時,有一個更加沉穩的心態,以及對世界和對自己的成熟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