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月之恒如日之升:經濟底氣仍在 前景可期
- 發佈時間:2015-12-14 11:11:00 來源:光明網 責任編輯:王斌
作者: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員 徐翔
年關將至,回望2015,中國宏觀經濟困難重重,這集中體現在“增速放緩”上。從2014年GDP全年增速7.4%,到2015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的7.0%,甚至第三季度的6.9%,“增速換擋”已成事實。此外,外需不振導致出口下降,房地産市場低迷進一步抑制固定資産投資,都為中國經濟籠上一層“霧霾”,“中國經濟衰退論”也捲土重來。然而,“霧霾”之中也有“光亮”,中國經濟也不乏新的亮點,從中長期來看,中國經濟仍具有很大的增長潛力,“中國經濟衰退論”站不住腳。那麼,中國經濟的“底氣”是什麼呢?
第一,從短期來看,居民消費已經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據筆者研究,從2007年以來,中國經濟中居民消費佔GDP的比重不斷上升,與此同時,消費對於經濟增長的貢獻也在同步上升。其中,服務類消費的增長尤為迅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經濟的轉型和升級。在今年整體經濟下滑趨勢比較明顯的大前提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這一居民消費衡量指標仍然保持了接近11%的中高增速,對於中國經濟的拉動作用盡顯。
第二,從中長期來看,中國的經濟增長仍有很大潛力。北京大學林毅夫指出,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還有一個相當大的技術産業差距,産業升級過程中擁有後發優勢,未來10年內中國經濟增長仍有達到8%增速的潛力。清華大學李稻葵等的研究將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分成三類,分別是政府體制和基本的政治穩定性,基本的人口健康和教育水準,以及是否對發達經濟體開放。不難看出,中國同時滿足這三項標準,經濟增長潛力十分可觀。這些專家學者的研究都證明中國經濟在中長期確實具有較高增長潛力,不必因為短期存在的諸多困難對中國經濟喪失信心。
第三,改革是中國經濟克服困難、實現中高速增長的核心手段。最近一段時間,“供給側改革”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供給側結構改革旨在強調經濟結構調整,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經濟增長品質。這一概念的提出對於中國經濟當前所處的困境可謂對症下藥。2007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不斷下滑,而以需求刺激為主的調控政策被證明實際效果有限。政府將改革重點從“需求”過渡到“供給”,通過“供給側改革”,在“十三五”期間力求優化經濟結構、淘汰過剩産能,實現增長模式轉換和産業結構升級,從而促進中國經濟增長潛力的進一步釋放。
綜上所述,無論是在短期、中期還是長期,中國的經濟增長都有充足的發展動力和較大的增長潛力。短期內遇到的諸多困難,都將隨著改革的深化得到妥善解決,中國經濟的增長前景仍然十分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