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為破解高校畢業生就業難支招 874萬就業大軍如何突圍
在近幾年的全國兩會中,“就業”一直是熱門話題。今年,2020屆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再創新高,達到874萬,同比增長40萬。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讓就業形勢雪上加霜。最近,如何讓大學生順利找到工作成為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
多位代表委員表示,如今,國家部委、各地政府、高校共同努力,幫扶政策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未來,破解“就業難”問題需要政府、用人單位、高校多方合作,也需要大學生調整就業心態。
就業壓力從何而來
“就業人數持續增加,招聘需求大幅下降,就業進程整體延後,順利畢業和成功就業壓力交織。多方因素疊加,畢業生普遍感到就業壓力大。”全國政協委員、華東師範大學副校長戴立益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説。
大學生春招季中的“金三銀四”已經過去,但不少畢業生仍在不停地投簡歷、筆試、面試。在一些高校中,轉戰線上的宣講會、雙選會也沒有結束的跡象,就業成為高校現階段難啃的“硬骨頭”。
BOSS直聘發佈的《2020應屆生春招求職趨勢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截至今年3月31日,在春招季(2月3日以來)活躍求職的應屆生較去年增加了56%,但企業對應屆生的招聘需求同比下降22%。其中,崗位收縮程度最大的是金融行業,特別是網際網路金融相關領域,應屆生招聘需求較2019年同期下降超過50%。
全國政協委員、東北大學校長趙繼説,這幾年東北大學的就業率一直是上升的,而本屆畢業生的就業率下降了兩個多百分點。
“我們學校的電腦、軟體等專業常被大家比喻成‘漂亮的姑娘’,從來不缺‘追求者’。但今年,部分好的相關企業用工崗位減少了。”趙繼説。
來自武漢的全國人大代表、華中師範大學教授周洪宇更擔憂湖北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作為此次疫情中心的湖北有30多萬名高校畢業生,受到了更大的就業衝擊和壓力。
在全國政協委員、南通大學校長施衛東看來,當前我國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並存。
“一方面,受疫情影響,文化、體育、娛樂、旅遊、住宿、餐飲等行業用人需求下降明顯,中小微企業招聘意願同比下滑;另一方面,適應産業轉型升級需要的高層次研發人員、高技能工人和創新型複合型人才不足,而部分新成長勞動力的實踐能力還難以跟上市場變化。此外,部分用人單位對實施網路招聘、網路面試、網路簽約的意願不強,配合度不高。”施衛東説。
新興産業招聘需求逆勢增長,幫扶政策助力畢業生就業
雖然人們都説今年找工作難,全國政協委員、北京理工大學光電學院教授王涌天卻並不擔心自己學生的就業問題。
“今年,我們學校的就業形勢還是相當不錯的。前段時間我校的就業率已經達到70%多了,考研錄取工作結束後還會進一步提升。”王涌天告訴記者,隨著經濟發展和産業升級,國家需要大量的工科人才。
《報告》顯示,2020年春招季,戰略新興行業中面向應屆畢業生的崗位規模較去年同期普遍提高了1-5個百分點,應屆畢業生崗位佔比也高於全行業均值。春節之後,機械製造業對應屆畢業生的招聘需求逆勢增長,漲幅高達19.4%。
除了新興戰略産業、人工智慧、5G等領域對應屆畢業生的招聘需求“逆勢”增長,國家部委、各地政府、高校也在聯手助力大學生就業。
5月6日,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6部門啟動了2020屆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百日衝刺”行動,併發布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十大專項行動,其中包括升學擴招、充實基層專項計劃、擴大畢業生參軍入伍、開拓科研社區醫療基層崗位、推進企業穩崗擴就業、推進創業帶動就業行動、持續開展網上就業服務、重點幫扶湖北高校畢業生等。
周洪宇觀察到,湖北省委省政府針對大學生留鄂留漢提供了很多優惠,包括2020年全省公務員招錄計劃擴大20%;2020年和2021年省屬國有企業連續擴大對湖北高校和湖北籍高校畢業生的招聘規模;擴大2020年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等。“還給大學生提供公租房,免1年的房租,為創業的大學生提供創業資金,出臺政策鼓勵企業招聘大學生,並給予財政補貼。”
不久前,“北大幫武大、清華幫華科”的話題衝上微網志熱搜,這是教育部于4月8日啟動實施的全國高校與湖北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一幫一”行動。目前,第一批48對高校全部簽署了幫扶協議。據不完全統計,受援高校畢業生投遞簡歷7.5萬人次,目前直接受益簽約4000多人。5月18日,第二批行動啟動,76對高校開展幫扶行動。
破解“就業難” 需政府、用人單位、高校形成合力
不少代表委員表示,破解“就業難”,需要政府、用人單位、高校形成合力。
施衛東表示,從政府層面來説,要進一步推動各地市引才、留才激勵政策落地、落實、落細,搭建平臺,組織更多用人單位與高校開展供需對接,同時要呼籲用人單位主動轉變招聘模式,採取網路宣講、網上招聘、線上面試簽約等工作模式,縮短實習期,儘快與學生達成意向並簽約。
“從高校層面來説,一是要強化就業工作組織領導;二是要強化就業創業指導服務,開展好就業創業課程培訓,同時對就業困難畢業生加大幫扶力度,實施一生一策,開展個性化精準就業指導服務;三是要積極拓展高品質就業渠道,主動聯繫用人單位,加大國企、名企、優企引入校園工作力度。”施衛東説。
從長遠角度來説,高校還應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以適應時代發展和勞動力市場的需要。
趙繼表示,無論什麼樣的招聘形式,就業最終還是取決於人才培養的品質。“從整個社會看,有的畢業生找不到合適的崗位,但是也有許多崗位找不到合適的畢業生,這是一種錯位現象。隨著未來我國新基建的開展,越來越多的新行業,特別是在新基建基礎上衍生出的新業態、新需求和新崗位會大量出現,這需要大學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不但要培養就業者,還要培養創業者,使高層次人力資源可以支撐和引領創新國家建設和産業轉型發展。”
“從這一次的疫情可以看出,今後我們國家很需要與民眾健康相關,特別是醫學、生物等領域的人才。我國的工業從中低端到高端發展的過程中還需要大量的理工科人才,我認為這些都是具有明顯的良好就業前景的專業。高校應及時進行專業配置的調整,以適應時代的發展。”王涌天説。
從學生個人來説,調整就業心態和就業期望也十分重要。
周洪宇建議,學生和家長們要轉變“非好工作不就業”的觀念。“不要有過高的標準和不切實際的期望,可以先把工作找到,再‘騎驢找馬’。有了工作、收入後,你才有了考慮其他可能性的條件和基礎。很多工作只有先去做才知道合不合適,也才會有更多的探索和選擇。”
(責任編輯:張倩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