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3月13日訊(記者 李春暉)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減稅降費措施與前兩年相比,力度更大也更有針對性。尤其是將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降至16%,是我國建立社保制度以來降幅最大的一次。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在接受中國網財經專訪時表示,此次下調養老金單位繳費比例是我國“穩就業”的重要舉措,意義重大。這一降幅短期來看不會給養老金支付造成壓力,長期來看則有利於在倒逼機制下促使養老金制度改革提速,儘快完成省級統籌,實現養老金的投資增值。同時他建議做大養老金個人賬戶,建立多繳多得的繳費激勵機制。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中國網財經記者 李春暉 攝)
繳費比例下調有利於倒逼養老金制度改革提速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將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降至16%,可謂“降幅空前”。“自從我國建立社保制度以來,這是降幅最大的一次。”鄭秉文表示。
2016年時我國也曾下調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但那次是“有條件下調”:單位繳費比例超過20%的省份,將繳費比例降至20%;單位繳費比例為20%且2015年底基金累計結余可支付月數超過9個月的省份,可以階段性降低至19%。
當時,單位繳費比例上海是21%,山東和福建是18%,廣東和浙江是14%,其他省份是20%。其中符合下調條件的省份有21個:上海單位繳費比例由21%降到20%,北京、天津等20個省份從20%降至19%。
與幾年前1個百分點的“有條件”下調相比,今年的最高4個百分點的降幅,既彰顯了政府降低企業負擔的決心和勇氣,也不由得會引發人們擔憂:如此大的降幅,會不會增大養老金支付壓力?
按照3月7日財政部發佈會上的數據,初步統計,2018年全國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基金的收入是3.6萬億元,基金支出是3.2萬億元,當年結余約4000億元,滾存結余達到了4.6萬億元。
鄭秉文表示,近期來看,下調單位繳費比例至16%對養老金支付影響不大,因為我國目前養老金仍能按照“現收現付、部分積累”的機制運作,當期收大於支。不過鄭秉文也表示,隨著我國人口結構老齡化的趨勢逐漸顯現,經過精算,在繳費比例降到16%之後,養老保險基金預計在2028年出現當期收小于支,需要動用結余。“即使今年單位繳費比例不下調,這個時間點也早晚會來的,降費只不過讓它有所提前。”鄭秉文稱。
“下調養老金單位繳費比例是國家‘穩就業’的重要舉措,非常必要且意義重大。”鄭秉文稱,“這項降費措施將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倒逼機制,使養老金制度改革提速,增強可持續性。”
投資增值是養老金實現可持續的“治病良方”
事實上,即便養老金“當期收小于支”真的到來,也不需要過度擔憂,因為在一些發達國家、尤其是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的國家來看,這種情況比較常見,而且也已經有了經過實踐檢驗的“治病良方”,那就是養老金的投資增值。
鄭秉文以加拿大養老金計劃(CPP)為例,加拿大從1997年至今的二十多年裏,養老金繳費率一直是9.9%,並預計未來80年裏繳費率仍可維持9.9%不需要提高,一直到2100年。“實際上該基金到2025年左右就會出現當期收不抵支,年年收不抵支,但都由投資收益‘補上’,一直‘補’到2100年,基金累計餘額還剩下足以支付6年半的基金規模,其秘訣就是投資收益,當期的收支缺口完全可以通過投資收益來彌補。”鄭秉文稱。
“我們國家的養老金一定要重視投資,不要把天量的資金靜靜地放在銀行裏‘睡大覺’。從國際經驗來看,投資收益對於養老保險基金可持續性的貢獻率會越來越高。”鄭秉文表示。
2015年國務院印發《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辦法》,准許養老金“入市”,獲得投資收益。按照人社部的數據,截至2018年底,累計已有17個省(區、市)委託投資基本養老保險基金8580億元,已經到賬的資金達到6050億元。
雖然委託投資的省份和基金委託規模在持續擴大,但與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4.6萬億元的滾存結余總規模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這與目前我國養老金統籌級別較低有關。
鄭秉文介紹,目前我國養老金分散在市、縣等等不同層級的上千個地方政府部門,難以做到統一調配、統一委託投資,並未真正實現資金在省級政府層面的“大收大支”和統一核算。
按照國務院要求,我國要在2020年全面實現省級統籌,為養老保險全國統籌打好基礎。可見2019年是改革非常關鍵的一年。“希望能真正實現資金層面上的省級統籌。”鄭秉文稱。
此外,鄭秉文建議利用外匯儲備設立一隻主權養老基金,遵循市場化、專業化的原則,在全球範圍內進行投資配置,贏得全球範圍經濟增長紅利,實現“藏匯於民”。屆時就形成主權養老基金與全國社保基金兩隻戰略儲備基金,共同為養老金的可持續貢獻力量。
建議做大養老金個人賬戶 建立“多繳多得”激勵機制
目前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實行“統賬結合”,降費以後,企業繳納的16%比例進入社會統籌賬戶,用於現收現付;個人繳納的8%比例進入個人賬戶,屬於職工個人所有。但是為了便於養老金結余的統一調配和投資,個人賬戶目前是採取記賬式,記賬利率由人社部和財政部每年6月統一公佈,目前是8.31%。
鄭秉文表示,由於社會統籌賬戶的比例遠遠大於個人賬戶,而社會統籌帶有再分配性質,當前繳費與未來收益的關係太鬆弛,使職工尤其是靈活就業人員,繳費積極性不高,“斷保”現象常見。“僅2017年就有5500萬人自行斷保,流失的繳費有5300萬元,從2010年到2017年由於斷保而流失的繳費達2.4萬億元。斷保的人數逐年增加,近年來我國養老金遵繳率(繳費人員佔參保人員的比例)逐年下降,10年前是90%,現在只有80%,就是説10名參保人員裏有2個人不繳費。”鄭秉文稱。
此外,社會上參保人員繳費基數“不實”情況比較普遍,不少中小企業為了減負,員工為了獲得更多的到手收入,並不是按照真實工資為基數繳費。“就是説我們的名義費率很高,但實際繳費水準卻沒那麼多,所以才會出現2028年當期收小于支的時間節點。如果制度激勵性好,所有人實打實地繳費,真實工資成為繳費基數,企業繳費率就可以進一步降到11%,就是説整體繳費率19%(個人8%+單位11%)就足夠了。”鄭秉文稱。
為此,鄭秉文建議,在目前統賬結合的制度設計下,可以借鑒住房公積金的模式,做大養老金個人賬戶,相對縮小社會統籌賬戶。降費之後,將企業繳費的16%劃出8個百分點放到個人賬戶,使個人賬戶資金基數大增,加之8.31%的記賬利率——這一利率遠遠高於銀行理財、甚至高於部分P2P産品收益率——以此建立“多繳多得”的激勵機制,激發參保人員的繳費積極性,提高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內生”動力。
“如果建立了多繳多得的激勵機制,自行斷保現象就會大幅減少,流失的這部分繳費就會收上來,參保人的自願繳費年限長,未來的養老金水準就高一些,對制度、對個人是一個雙贏局面。”鄭秉文表示。
(責任編輯:戴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