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黨的二十大新聞中心舉辦第五場記者招待會。生態環境部黨組成員、副部長翟青在會上介紹,過去十年,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科學指引下,我們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髮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這些變化體現在‘三個前所未有’上。”翟青説,一是決心之大前所未有,二是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三是成效之大前所未有。
堅定不移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礎之策。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進美麗中國建設進程中,堅定不移推動綠色低碳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翟青説。
翟青具體介紹,主要做法有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始終把源頭預防作為工作的重點。全面推進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加快“三線一單”工作成果的落地應用,為優化空間發展佈局提供有力支撐。持續深化環評管理,嚴把環境準入關,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準項目盲目發展。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産業結構調整,推動淘汰落後産能,經濟發展綠色化、低碳化程度大幅提高。
二是協同推進減污降碳。發佈實施《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將協同增效一體謀劃、一體部署、一體推進、一體考核,以此促進産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和用地結構的優化調整,推動落實工業企業提標改造、燃煤鍋爐整治、機動車提升排放水準等措施和要求,加快綠色低碳技術攻關和推廣應用,大力培育節能環保産業。2021年全國環保産業營業收入達到了2.18萬億元,同比增長11.8%。
三是積極打造綠色發展高地。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支撐保障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等國家區域重大戰略有力實施。深化生態文明示範創建,先後組織命名了5批共362個國家生態文明示範市縣、136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引導各地積極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高品質發展新路子。
四是創新綠色低碳發展政策。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上線交易,第一個履約週期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1.79億噸,累計成交額76.61億元。有序推進環境保護稅的相關工作,切實支援企業開展節能環保改造和資源綜合利用,2018年以來,因低於污染物排放標準享受減稅優惠累計超過100億元。大力發展綠色金融,推動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創新,截至目前,已指導118個相關項目進入了項目儲備庫並向一些金融機構進行了推薦,這些項目涉及總投資6700多億元。在6700億元投資中,融資需求4520億元,到9月底,已獲得金融機構授信1329.9億元,發放貸款302.4億元。
“下一步,我們將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統籌産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努力推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翟青説。
繼續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
落實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
氣候變化是當前突出的全球性挑戰,事關國際社會共同利益。
翟青介紹,長期以來,中國通過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採取調整産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提高能效、建立市場機制、增加森林碳匯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各項工作取得積極進展。2020年,中國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8.4%,超額完成向國際社會承諾的目標;2021年,我國煤炭佔能源消費總量比重由2005年的72.4%下降至56.0%,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16.6%,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突破10億千瓦,風、光、水、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穩居世界第一。
同時,我國是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和人工造林面積最大的國家,是全球“增綠”的主力軍;成功啟動了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全國碳市場,有效發揮市場機制對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的作用;發佈了適應氣候變化國家戰略,持續開展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持續提高。
此外,我國積極為全球氣候治理作出中國貢獻。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將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強度降幅,用全球歷史上最短的時間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充分體現了負責任大國的擔當;堅持多邊主義,堅持公平、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各自能力原則,積極推動《巴黎協定》的簽署、生效和實施;積極同廣大發展中國家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盡己所能幫助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小島嶼國家、非洲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減少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
談及下一步工作,翟青介紹,我國將繼續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落實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加快推動重點領域綠色低碳轉型,大力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穩妥有序推進全國碳市場。加快綠色低碳技術攻關和推廣應用,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時,願與各方一道,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持續深化氣候變化南南合作,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貢獻中國力量、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責任編輯: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