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速600公里的磁懸浮高鐵、世界上熱轉換效率最高的濰柴發動機、全球最大直徑的盾構機、最重噸位的履帶起重機、在2000米海底作業的海牛二號深海鑽機……這些令人嘆服的國之重器頻頻出現,成為黨的二十大期間最亮的“科技成果之星”。
在10月19日黨的二十大新聞中心舉行的第三場集體採訪中,山東、河南、湖南、湖北、廣東、廣西以及海南代表團的新聞發言人介紹學習討論二十大報告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各個省份一一介紹了當地通過機制體制創新、政策環境營造、創新生態塑造等方式踐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探索和實踐。科技創新引領高品質發展已經成為各地政府的共識,也正在成為支撐引領各地高品質發展的“磅薄偉力”。
機制體制創新,厚植科技創新土壤
在河南省,一所所新型研發機構“破繭重生”,全力聚焦科技創新。以河南省科學院為例,該院通過改革成立了基礎學部、産業學部、未來學部,激發研究人員創新潛能。
“我們授予首席科學家決定性路線的決定權。”河南省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周霽説,同時許可以實驗室來辦院、以研究所來辦院、以産業研究院來辦院,並授予其獨立法人資格。
周霽介紹,在河南中原科技城,已掛牌運作8個實驗室,新組建6個研究所、25個産業研究院、21個中試基地、12個省級創新聯合體,整個科技研發創新鏈得到系統性地佈局。
在廣東,一系列政策舉措激發創新活力。自主創新促進條例、科技成果轉化條例、科創12條……廣東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張虎一口氣列舉出了創新環境相關的多個政策文件。他表示,廣東省下一步要構建基礎研究加技術攻關、加成果轉化、加科技金融、加人才支撐的全方位、全過程的創新生態鏈。
科技賦能,經濟增量發生根本變化
“大家知道過去海南的經濟主要靠房地産拉動。”海南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沈丹陽在回答問題時坦承,隨著海南省將旅遊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産業和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確定為4大主導産業,海南經濟開始放大增量,其中增量的80%以上由包括高新技術在內的主導産業創造。
創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型企業,是科技支撐經濟發展的另一體現。張虎在會上介紹,企業創新是廣東的特色。在廣東,90%的研發機構、90%的研發人員、90%的研發經費投入、90%的專利申請量都來源於企業,因此廣東涌現了華為、比亞迪、格力等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企業。
在粵港澳大灣區,高新技術企業達到5.7萬家。“科技創新讓大灣區的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張虎以數據説話,在2017年大灣區整個經濟總量為10.2萬億元,2021年躍升至12.6萬億元,這表明大灣區在不到1%的國土面積上,創造出了約佔全國11%的經濟總量。
科技引領,打磨最閃亮的創新之星
整場集體採訪中,幾乎每位發言人都會如數家珍地報出幾個“最”,並歷數各地不同的優勢産業集群。
“湖北有全球最大的光纖光纜生産基地和國內最大的光通信技術研發基地。”湖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許正中説,武漢“中國光谷”的名頭越來越響,名片越來越亮。此外,新能源和智慧網聯汽車工業、生命健康産業、高端裝備製造産業也是湖北的優勢産業。
許正中進一步強調:“我們的北斗産業,包括核心産業、關聯産業,在全國佔比10.8%。全國該領域的14位兩院院士有9位在武漢。”
在廣東,江門中微子實驗室、惠州強流重離子加速器等大國重器匯聚了一大批兩院院士和高水準領軍人才。此外,1萬多臺科學儀器向港澳開放,當地也與港澳一起聯合建成了20多個聯合實驗室。
“湖南10秒鐘可以生産一台鋁輪轂,80秒鐘可以生産一台發動機,5分鐘可以下線一台挖掘機。”湖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楊浩東描繪下的湖南製造業實力超凡,在湖南聚集的湖南鋼鐵、三一重工、三聯重科等均是製造業領域的世界級領軍企業。
“在軌道交通重鎮株洲田心,用一盞茶的工夫就可以把製造一台機車的上萬個零件在方圓5公里的範圍內集齊。”楊浩東説,科技創新引領下,湖南在製造業領域形成了1個國家級中心、11個省級裝備製造業科技創新中心,並攻克了200多項國內空白的技術。
(責任編輯:李春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