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上午8時15分,人民大會堂一樓中央大廳,中國共産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首場“黨代表通道”活動舉行。在15位來自全國各行業的代表中,福建農林大學研究員、國家菌草工程技術中心首席科學家林佔熺和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朱有勇還有一個共同的身份——科技特派員。在媒體鏡頭的聚焦下,兩位服務鄉村的科學家為大家帶來了鄉村振興最強音。
林佔熺:變“菌草”為“幸福草”
在黨代表通道上,林佔熺講了一個菌草在“一帶一路”國家推廣的故事——在巴布亞紐幾內亞,菌草種植成功後,一位部長把女兒的名字改成“菌草”,還特地登報公佈。
年近八旬的林佔熺是電視劇《山海情》裏農業專家的原型。在“黨代表通道”自我介紹環節,林佔熺説,菌草成為閩寧扶貧協作的第一個産業,幫助寧夏西海固17500多個農戶擺脫了貧困,被稱為“致富草”“幸福草”。如今,菌草技術不僅讓閩寧鎮的老百姓脫貧致富,而且推廣到了106個國家和地區,“一帶一路”沿線的很多國家都因為菌草擺脫了貧困。
林佔熺記得,在菌草推廣過程中,他和同事因地制宜,因陋就簡,把技術本土化、簡便化,讓當地老百姓一看就懂、一學就會、一做就成功。有的國家還因種植菌草成功組織了慶祝大會,數千人從全國各地趕來參會,載歌載舞。
如今,菌草也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作出貢獻。今年,在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與黃河相遇的地方,人們建起了一道長300米的巨菌草生態防護墻。它像一道綠色屏障,龐大的根系如同億萬雙手,緊緊扭住黃沙。在黃河汛期的71天裏,這道生態屏障減少了1400多噸黃沙流入黃河。
巨菌草是一種在熱帶、亞熱帶地區多年生的禾本科植物,能在烏蘭布和沙漠紮根並不容易。
2013年春天,70歲的林佔熺來到黃河岸邊的烏蘭布和沙漠。這裡年均降雨量不足160毫米,常年伴有六七級大風,剛剛長出的菌草苗子,一夜之間就讓風沙打禿了。不服輸的林佔熺帶著年輕的菌草團隊不斷挺進烏蘭布和沙漠,一定要培育出適合在沙漠裏生長的菌草。
十年間,林佔熺團隊先後引進20個不同品種的菌草,終於培育馴化出兩個適合在烏蘭布和沙漠生長的菌草品種。試驗數據顯示,一棵生長150天的菌草,根系能牢牢鎖住18.8平方米沙地,每畝鮮草産量平均達12噸。
如今,林佔熺團隊已經在烏蘭布和沙漠邊緣種下了3000畝菌草。
被譽為“菌草之父”的林佔熺,帶著自己研發的菌草,把一棵棵“幸福草”種到了沙漠裏、戈壁灘、黃河邊、鹽鹼地。
朱有勇:為鄉村振興做出更多科技創新
雲南省瀾滄縣地處我國西南邊陲,曾經是深度貧困地區。朱有勇是中國工程院在瀾滄縣的駐村科技特派員。
2015年,60歲的朱有勇把實驗室搬到瀾滄縣蒿枝壩村的田間地頭,成了脫貧攻堅的一員。
瀾滄縣竹塘鄉蒿枝壩村沒有水田,只有旱地。“針對這個問題,我們研發了水稻旱地種植的新技術,實現了水稻上山旱地種植,解決了口糧生産的難題。”朱有勇説。
水稻上山很受農民歡迎。2022年,雲南推廣水稻上山50萬畝,蒿枝壩村推廣了405畝,最高畝産788公斤,最低634公斤,總産28萬公斤。“蒿枝壩村277人,每人平均産量超過了1000公斤,飯碗牢牢地端在了我們自己的手中。”朱有勇説,“脫貧摘帽以後,農民的口糧從粗糧換成了大米。”
“在瀾滄科技扶貧的基礎上,我們準備推進萬畝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建設,進一步持續縮小城鄉發展差距,讓邊疆少數民族群眾共用發展成果。”朱有勇此前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説。
5年多來,朱有勇團隊本著“推廣一批科技創新技術、培養一批鄉土人才、示範一批科技成果樣板、培引一批扶貧科技企業”的理念,在瀾滄縣推廣林下有機三七11629畝、冬季馬鈴薯17000畝、冬早蔬菜10000畝,建設多個科技扶貧示範産業基地,培養了2220余位致富帶頭人。2020年11月,瀾滄縣實現脫貧,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實現整族脫貧。“朱院士是我們瀾滄‘高配’的科技特派員。”瀾滄縣的老百姓説。
未來的瀾滄縣將更美好。“我常跟年輕同志説,我們‘農字號’科技特派員,要多到地裏轉轉,多和少數民族群眾交朋友,把所學知識用到群眾最需要的地方,讓老百姓致富,這才是最應該做的事。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比什麼都有價值。”朱有勇説。
(責任編輯:李春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