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風險管理模式在多個實體産業的應用正似“百花齊放”。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期貨市場産品不斷擴容,規模明顯提升,風險管理服務趨於靈活多元,市場制度、技術建設不斷完善。
業內人士表示,十年來,我國期貨市場發展和建設取得長足進步,在現貨貿易定價、增強實體産業韌性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國期貨市場將進一步圍繞統一大市場等國家重大戰略導向和市場轉型發展需求,探索服務實體産業的工具和手段,進一步推動國際化。
“星星之火”照亮“期貨十年”
回想起肇興于2012年的種種創新之舉,誰也不會料到,那竟是一團引燃我國期貨市場發展的“星星之火”。
十年來,白銀、玻璃期貨上市,期貨公司資産管理業務牌照獲批,期貨公司被允許設立風險管理子公司……在創新的旋律下,期貨市場發展自此駛入快車道。
十年來,我國新上市期貨和期權品種累計達70余個,隨著2022年中證1000股指期貨、油脂油料期權等品種的成功上市,我國期貨和期權上市品種總數已“破百”,覆蓋多個産業鏈及股指、國債期貨。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新上市的期貨和期權品種超過此前20多年上市品種數的總和。”南華期貨董事長羅旭峰日前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國期貨行業伴隨期貨市場發展,在資本實力、服務品質、規範水準、市場競爭力、國際影響力等方面均取得長足進步。
“經過十年發展,我國期貨市場資本實力顯著增強,業務規模大幅提升,業務結構漸趨多元,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取得成效。市場規則體系不斷完善,合規風控水準不斷提升,對外開放持續推進,國際化佈局基本形成。”羅旭峰説。
“近年來,我國多個期貨品種成交量連續全球領先,精對苯二甲酸(PTA)、銅、豆粕等重要品種價格已成為現貨貿易定價基準,市場長期保持平穩有序運作,中間産品期貨在服務保供穩價、增強産業鏈韌性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已初步顯現。”東方證券首席資訊官、東證期貨黨委書記、董事長盧大印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我國期貨市場目前已形成商品金融、期貨期權、場內場外協同發展的多元化市場格局。
“十年來,我國期貨市場國內貿易定價功能基本確立,期貨市場與實體經濟發展已深度融合,不僅越來越多的企業利用期貨市場進行價格風險管理,使企業可以持續高品質發展,而且使許多上市品種相關行業的經營和投資減少了盲目性、滯後性,行業發展與此前相比顯得更有韌性和競爭力。”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常清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説,目前許多上市品種上已有國際生産經營者參與交易,開始為我國期貨市場向世界性的定價中心邁進做好各方面準備。
2022年8月1日,期貨和衍生品法正式施行,填補了我國金融市場的法律空白。大連商品交易所黨委書記、理事長冉華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作為我國期貨和衍生品領域的首部法律,期貨和衍生品法適應新格局要求,凝聚我國期貨市場三十餘年探索發展的經驗共識,為維護期貨市場健康穩定發展提供了堅強法治保障。
庇護實體 初心不改
一樹新栽益四鄰。期貨業近十年突飛猛進的發展,今已“亭亭如蓋矣 ”。在風險管理模式不斷升級的“濃蔭”遮蔽之下,面對價格波動風險的實體企業逐漸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九三糧油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是黑龍江省北大荒集團的全資子公司,首批國家級農業産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也是擁有集種植、收儲、物流、加工、行銷全線資源的農業企業。公司以大豆加工為主營業務,年加工大豆能力1200萬噸,大豆壓榨量常年位居全國前列。
“近十年,油脂壓榨企業伴隨周圍市場、國內外政策、企業戰略目標以及業務模式變化,不斷完善自身的風控體系和理念,我們多次通過參加大商所場外、場內期權試點項目,積極探索如何使用新的衍生工具為現貨企業避險。”九三糧油副總裁包志勇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目前我國期貨市場成熟度較高,行業龍頭企業深度參與期貨市場,大量使用農産品期貨進行套期保值。
“在過往十多年的期現結合運作實踐積累中,從期貨套保開始,我們逐步建立並完善了公司的風險敞口庫存管理機制,有效規避了因塑化原材料價格大幅波動帶來的經營風險。”浙江明日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韓新偉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正是借助期現結合經營模式,自2008年參與期貨市場開始,明日控股能在有效管理自身經營風險的基礎上,實現年均經營規模超過25%以上的快速增長。目前,對期貨、期權等金融衍生工具的運用,已深入公司經營管理的各個場景。
中國期貨業協會數據顯示,2021年,基差貿易現貨購銷額達5565.76億元,約為2013年的56倍,共計服務産業客戶17923家次;以現貨倉單約定購回等形式提供的倉單服務累計購銷規模425.90億元,累計提供資金支援222.20億元,共計服務産業客戶577家次;場外衍生品業務行業全年新增名義金額16322.37億元,約為2015年的236倍,共計服務産業客戶2734家次;15家公司開展了含權貿易,涉及現貨購銷額58.30億元,共計服務客戶327家次。
農業産業面臨自然風險、市場風險雙重風險。如何解決上述風險問題,近年來,期貨行業、保險行業給出跨界融合的答案,就是“保險+期貨”,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基礎期貨定價、期貨分散風險的農業保險産品。自2016年以來,“保險+期貨”連續7年寫入中央一號文件。
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了解到,截至2021年底,大商所累計投入約9億元,引導70家期貨公司、12家保險公司、10家商業銀行開展603個“保險+期貨”項目。鄭州商品交易所對棉花、白糖、蘋果、紅棗、花生等5個品種支援開展“保險+期貨”項目,惠及農戶約25萬餘戶。
在廣東省,對衝農業市場風險有了一套解決方案——華泰期貨通過“保險+期貨”對衝價格波動,發揮“穩定器”作用,讓養殖企業和農戶安心投入生産。華泰期貨在廣東省內率先以創新模式服務“三農”,促成“保險+期貨”模式在廣東省內快速複製推廣。公司為此還獲得了2020年廣東金融創新獎三等獎。“我國期貨市場為保險行業提供了一個開發保險産品的價格基準,保險通過龐大的客戶群體逐步擴大試點,不斷提高對期貨市場的支援,雙向促進行業發展,攜手助力鄉村産業振興。”華泰期貨總經理趙昌濤表示。
重新上路 但問耕耘
十年創新發展,但問耕耘。看前路,鞍馬猶未歇,戰鼓又催徵。
今年4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發佈。在加快建設高效規範、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的背景下,我國期貨市場具有獨特的功能和優勢。
“期貨市場是資源配置的重要場所,也是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重要抓手。期貨市場發現價格、管理風險、配置資源三大功能,是服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具體實現方式。其中,資源配置又是通過價格發現和風險管理間接實現的。期貨市場既是價值交易的場所,也是風險交易的場所。因此,期貨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既包括價值交易對生産要素的分配,也包括風險交易對風險要素的分解和處置。目前,我國期貨市場已經具備了進一步服務統一大市場建設、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條件。”中國期貨業協會黨委書記、會長洪磊表示。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支撐和內在要求,也是期貨市場必須肩負起的擔當和使命。”鄭商所理事長熊軍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鄭商所將爭取在服務保供穩價大局上展現更大作為,助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加快推進品種工具創新,提升市場運作品質,穩步擴大對外開放,持續強化市場監管。
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黨委書記、董事長何慶文表示,深度融入、積極服務資本市場全面深化改革大局,是金融期貨市場的光榮使命和價值所在。中金所必須繼續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以改革精神推動金融期貨市場在産品體系、市場結構、社會認知、對外開放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在服務實體經濟高品質發展和資本市場全面深化改革中展現新擔當。
上海期貨交易所黨委書記、理事長田向陽表示,隨著我國經濟進入高品質發展階段,辦好期貨市場的大事、實事、要事、好事,為全産業鏈、供應鏈提供高效服務,並非易事。未來幾年將成為期貨市場積厚成勢、跨越趕超的黃金髮展期,上期所將聚焦“三強兩優”(強創新、強改革、強工具,優服務、優監管),致力於市場的提質增效。
“經濟高品質發展和全面現代化建設,必須以初級産品供給安全為保障,以全國統一大市場為基礎,以穩定的宏觀經濟、堅韌的産業鏈供應鏈以及富有競爭力的企業主體為支撐,期貨市場以其獨特的市場機制和經濟功能在其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冉華表示,大商所作為市場建設者和一線自律監管者,將堅決落實期貨和衍生品法立法宗旨,圍繞産品創新、技術驅動、生態圈建設三大主線,加快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創新,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進程中,走出中國特色期貨市場發展之路。
(責任編輯:張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