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高新技術企業,我們連續享受15%企業所得稅低稅率、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國家對出口企業實際徵稅率下調等政策,十年間累計為企業減免稅費4.5億元。”朝陽浪馬輪胎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金永生説。
過去十年間,有成千上萬的市場主體體會到了減稅降費的“甜頭”。十年來,全國新增減稅降費累計8.8萬億元,我國宏觀稅負從2012年的18.7%降至2021年的15.1%。在減稅降費做好“減法”的同時,積極的財政政策還體現在做好“加法”上,保持必要財政支出強度,穩定經濟大盤,有效降低了經濟週期波動影響。
展望未來,專家認為,財政政策仍將保持積極基調,助力穩定經濟大盤。同時,保障財政的可持續性,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改善消費投資環境。
放水養魚 涵養市場主體
十年來,財政積極做好“減法”,減稅降費、優化營商環境,“放水養魚”涵養稅源,培育壯大市場主體,為經濟活力持續增強奠定良好基礎。
金永生表示,十年間,浪馬輪胎的産量翻了一番,銷售額增長了三倍。“我們用減免稅費的‘真金白銀’拓展了99個研發項目,大大提升了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抵禦風險能力,也提高了産品的附加值。目前,産品已經出口到140多個國家和地區。”他説。
財政部副部長許宏才介紹,2013年至2021年,全國共新增減稅降費8.8萬億元,有力支援了市場主體輕裝上陣、加快發展。
2022年上半年中國財政政策執行情況報告顯示,2022年預計全年退稅減稅約2.64萬億元,其中留抵退稅約1.64萬億元。
今年以來,退稅、減稅、降費等措施對應對疫情影響、增加企業現金流起到重要作用。
“‘房土兩稅’減免、社保費緩繳、留抵退稅擴圍,持續不斷的優惠政策,讓我們有了迎難而上的底氣。”吉安市星光PARK一站式生活中心海底撈火鍋店經理張磊磊對新近享受的稅收優惠如數家珍,“我們把30多萬元的稅費紅包用在創新時令菜品、提升外賣品質以及推出系列優惠套餐。現在我們的營業額已恢復到往年正常水準。”
北京國家會計學院教授李旭紅認為,國家大力推行各項減稅降費政策,用政府的“減法”換來了市場的“加法”,減輕了市場主體負擔,優化了稅收營商環境,為我國企業及個人注入了發展動能,助力我國宏觀經濟行穩致遠。
從2012年到2021年,財政“蛋糕”也持續做大,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從11.73萬億元增長到20.25萬億元,十年累計163.05萬億元,年均增長6.9%。這在某種程度上證明減稅降費有“放水養魚”、涵養稅源的良好效應。
積極發力 穩定經濟大盤
在做好“減法”的同時,十年以來,財政也積極做好“加法”,加大支出力度,有力支援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
許宏才表示,2012年至2021年,財政部連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適時適度預調微調,有效降低了經濟週期波動影響,有力支援了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包括保持必要財政支出強度,較好保障國家重大戰略任務;科學安排政府債務規模,2015年至2021年,安排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額度12.2萬億元,支援擴大有效投資等。
“同時,財政保障更加精準有效。”許宏才強調,財政支援科技自立自強,加強基本民生保障,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支援打贏脫貧攻堅戰、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等,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和實現高品質發展。2012年至2020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科學技術支出7.1萬億元,國家財政性教育支出28.88萬億元,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23.11萬億元。
今年以來,專項債在積極的財政政策當中佔居了重要的一席之地。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支援地方政府用足用好專項債務限額”,國常會決定“依法盤活地方2019年以來結存的5000多億元專項債限額”。財政部日前公佈數據顯示,截至8月末,今年以來各地已發行新增專項債券35191億元,超過2020年同期峰值,創歷史同期新高。
9月末,地方利用專項債務結存限額發行專項債“開閘”。遼寧于9月27日、天津于9月28日均利用結存限額發行了專項債,還有河北、江西、海南、江蘇等不少地方在四季度發行計劃當中披露將於10月發行新增專項債。
在光大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高瑞東看來,盤活專項債結存限額、配合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政策性銀行調增的信貸額度等,將對四季度廣義財政支出形成有力支撐,從而拉動基建投資增速繼續處於高位,起到穩定經濟增長的作用。
立法加速 深化體制改革
除了政策上的“加減法”,十年來,財稅體制改革縱深推進。預算管理制度改革不斷深化,主要領域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出臺。稅制改革方面,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改革深入推進,地方稅體系穩步健全。截至目前,已經有12個稅種完成了立法。
李旭紅表示,過去十年間,我國積極推進落實稅收法定,絕大多數稅種如期完成了稅收立法工作,強化了法制基礎。同時,我國進一步完善財政收入分配體制,有效防範風險,並充分發揮財政支出對於社會投資的引導效應,使國民收入分配更公平、央地分配更合理,廣泛調動了各級政府及各種市場主體的積極性。
上半年,全國財政收入增幅有所下降。在專家看來,要讓積極的財政政策發揮相應作用,財政可持續性也尤為重要。財政應在當前與長遠、政策與制度中實現平衡發展。
展望未來,李旭紅也認為,在財稅體制改革的方向上,應有底線思維,保障財政的可持續性。同時,進一步貫徹落實“放管服”等各項要求並繼續完成未完成的稅收立法工作,持續優化我國稅收營商環境,通過有效降低稅收負擔、減少遵從成本等方式,助力我國投資、消費環境改善。有效發揮稅收調節效應,規範資本管理,進一步釋放科技創新的顯著動能,形成有利於我國科技創新的新型舉國體制。持續改善我國綠色低碳財稅體系,進一步提升我國的環境競爭力。
“比起臨時性的政策措施,未來減稅降費以及平衡財政收支更應依靠制度改革。尤其是實現從總量減稅降費到結構的調整,要立足於財稅體制改革促進新發展格局構建。”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恒認為,比如,通過消費稅等改革以及社保制度改革構建地方稅體系;完善轉移支付解決基層財政困難;通過個稅改革等調節收入和財富分配,進而提振消費、促進內迴圈等。
(責任編輯:張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