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黨的二十大召開前夕,浙江日報報業集團推出“我們的故事·三屆黨代表説十年”大型融媒體新聞行動。七路記者分赴全省各地,與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代表相約一場跨越十年的對話,並與共青團浙江省委組織的各地青年代表開展交流。活動現場,黨代表們打開一個個“盲盒”,展示有著特別意義的十年“信物”。讓我們在他們的講述中,共看十年之變;在眾人的思想碰撞中,回應現實之問、展望未來之路。
“黨代表們都到了嗎?迫不及待了。”9月29日晚6時許,錢塘江畔華燈初上,萬家燈火星星點點。位於杭州市濱江區的國網杭州供電公司大樓裏,20名剛剛完成交班的電力青年工作者懷著好奇,疾步來到9樓“徐川子勞模融合創新中心”,參加浙江日報在此舉辦的“我們的故事·三屆黨代表説十年——生態之變·動人綠色”圓桌會。
掌聲和歡呼聲中,三位佩戴黨員徽章的基層女黨代表走進圓桌會現場。她們是黨的二十大代表、國網杭州供電公司濱江供電分公司服務拓展班班長徐川子,黨的十八大代表、時任安吉縣溪龍鄉女子茶葉合作社社長宋昌美和黨的十九大代表、時任溫嶺市蔬菜管理辦公室主任林燚。作為“東道主”,徐川子熱情拉起另外兩位代表的手,笑稱她們組成了一支綠色發展“娘子軍”。
綠色夢想,在每個角落生長。十年間,浙江各行各業的有志者齊心協力,呵護綠水青山,發展生態産業,攜手打造了全國首個生態省。這段“逐綠之旅”中,三位黨代表分別在電力能源、農業技術、生態開發等領域接續奮鬥,親歷並領跑了這場屬於浙江的“綠之蛻變”。在與主持人、00後宣講員吳合以及現場青年觀眾的熱情互動中,她們打開了話匣子。
在家家戶戶——
為低碳生活“採蜜”
三個盲盒,藏著三個故事。
圓桌會現場,首個被幸運觀眾抽取的盲盒物件,是一個黃黑相間、配色類似蜜蜂的手持智慧設備。這是哪位黨代錶帶來的“寶貝”?
黨的二十大代表、國網杭州供電公司濱江供電分公司服務拓展班班長徐川子帶來的“E路小黃蜂”手持智慧終端。
“我!”徐川子代表笑吟吟地站了起來,舉起手認領。這是她的一個創意小發明,名叫“E路小黃蜂”,用於電錶的尋址和故障處理。
2008年,徐川子從浙江大學畢業,進入電力行業。身材嬌小的她剪了短髮,戴上安全帽、穿著工作服,幹起了甚費體力的“男人活”——走街串巷裝表接電。憑藉女性的細緻和耐心,能吃苦、不服輸的她脫穎而出,成為業務骨幹。
“在農村地區執行任務時,難免會陷入‘找不到電錶’的窘境,因為所有線上導航軟體對村路的記載都很局限。”2015年,受移動網際網路軌跡記錄相關軟體的啟發,身為國網杭州供電公司富陽電力客服中心用電資訊採集班副班長的徐川子,牽頭為一線電力工人設計定制了一套農村專屬導航系統。
“我們將搶修、抄表等不同崗位電力工人日常工作中的路線軌跡記錄下來,標記經緯度,輔以圖文,形成‘運維軌跡數據庫’,能精準導航到戶。”徐川子揭秘,手中這臺“E路小黃蜂”,小巧實用,正是系統的智慧終端。“E路小黃蜂”不僅能幫助工人第一時間定位故障電錶的方位,還能查詢生産廠家和批次,分析故障類型,對症下藥提供檢修參考方案。
小小電錶,分散各處,記錄著家家戶戶用能情況,為綠色低碳發展時刻採集底層數據。它們,也為徐川子帶來了無窮的創意空間。
這兩年,電力行業正式步入“雙碳”時間。徐川子和團隊在杭州創新發起“低碳入住計劃”,自主開發“智慧綠色民宿”系統,用一張電子“碳單”,分析民宿每個客房的能耗情況,並進行排名。排名靠前的民宿住客可領取對應的消費抵扣積分和禮品,在倡導低碳生活的同時促進消費。推出以來,這套應用為接入的民宿平均降能近7.5%。
“只有讓生活中的碳排放變得可感可知,才能進一步激勵大家踐行低碳生活方式。”徐川子説,這也是她創新實踐的方向。
在小村大山——
為生態富民“點燈”
“真香”“好喝”“有一種屬於綠色有機的甘甜”……抽出第二個盲盒,圓桌會現場飄起陣陣茶香。
黨的十八大代表、時任安吉縣溪龍鄉女子茶葉合作社社長宋昌美帶來的安吉白茶。
宋昌美代表放入的物件被幸運觀眾揭曉——一罐用竹盒精心包裝的安吉白茶。只見她揭開青瓷茶罐,為在座另外兩位代表、主持人及場內觀眾都泡上了一杯茶。
呷一口清茶,唇齒留香。宋昌美將“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的動人故事娓娓道來。
多年來,安吉堅持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指引,關停整治大批礦山,走一條以白茶産業為代表的生態發展之路。嫁入黃杜村的宋昌美敢闖敢幹,從承包10畝茶園起家,提品質、打品牌、拓銷路,率先將白茶生意做得紅紅火火。在她心中,不只有小家,還有大家。成功後,宋昌美主動“點亮自我”,做一座“燈塔”。在溪龍鄉政府的支援下,她創立了安吉縣女子茶葉專業合作社,帶動更多農村家庭婦女種好茶、制好茶、賣好茶,走上了白茶致富路。
如今,安吉白茶已成為當地農業主導産業,全縣年産成品茶2300噸,總産值34億元,佔該縣農業年度總産值的六成以上。百餘名農村婦女先後加入宋昌美的合作社,她們當中,有不少人已實現年入百萬元的夢想。近幾年,宋昌美又帶領她們多次奔赴千里之外的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捐贈“白葉一號”茶苗,分享種植技術,將這抹富民之綠,點染至貴州、四川、湖南等地。
“安吉白茶是一個載體,它所代表的生態富民、綠色發展理念,必將福澤更廣闊的天地。”宋昌美説。
在田間地頭——
為美好生活加點“甜”
細細長長卡在其中,隱約還能聞到一陣清香,藏在最後這個盲盒裏的,究竟是什麼?為了取出物件,抽盒觀眾著實費了不少勁兒。
黨的十九大代表、時任溫嶺市蔬菜管理辦公室主任林燚帶來的溫嶺果蔗。
終於,答案揭曉:一青一紅,這是林燚代錶帶來的兩段溫嶺甘蔗,代表著當地甜甜蜜蜜的果蔗産業。
林燚的家鄉溫嶺,是“中國果蔗之鄉”。果蔗也是當地首個被認定為“國家A級綠色食品”的地方特色農作物。
“紅色的這根,是我和團隊從溫嶺本地育成品種‘溫聯果蔗’中進一步系統選育而成的‘溫聯2號果蔗’,它的節間距長、糖分積累早。”林燚介紹,“青色的這根,則是我們正在攻克的最新品種,植株更高更粗,節間距更長,産量更高,且口感清新,迎合年輕人口味。”
用好品種打基礎,近年來,林燚等農技專家又指導溫嶺果蔗向著種植規模化、栽培設施化、加工多樣化的高效生態農業方向進階發展,不斷提質增效,助力當地蔗農增收。
食用、加工後産生的甘蔗渣總是被廢棄田頭,腐爛發臭,如請第三方打包運走,每車都要花費好幾百元。蔗農的難處,林燚看在眼裏、記在心上。這幾年,她帶領團隊變廢為寶,將甘蔗渣製成了有機肥、奶牛飼料等。原本令人傷腦筋的廢渣,如今竟成為可以賣錢的原材料。蔗農的臉上笑開了花,甜蜜的事業更加甜蜜。
“農業技術不斷迭代進步的意義,就在於為農民解決實際問題,為農民創造更多紅利。”林燚説,這便是自己幾十年來下農田、鑽大棚,紮根田間艱苦奮鬥時所懷揣的“使命感”。
在點點滴滴——
山川皆綠幸福長
生態綠色的發展理念正在滲透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融入生活點滴。綠色,正成為浙江發展最動人的色彩。圓桌會末尾的現場觀眾提問環節,大家不約而同地問到了三位代表接下來的奮鬥“小目標”。
現場觀眾仔細聆聽。
徐川子正從城市各個角落挖掘“降碳”空間。“現在,大多數産業園區、辦公樓、商場用能都比較粗放,如果能夠實現精細化管理,比如,無人公共區域照明能自動關閉、空調溫度能及時調節等,就可以降低二成至三成的總能耗。”
眼下,她正帶領團隊研發並優化“低碳用能數智平臺”,搭配紅外感應器、溫濕度監測儀等智慧硬體,將用能感知細化到目標區域的每家企業、每台設備。只需在手機上點一點,就能實現能耗的自主智慧調控。
從多個技術角度緩解農村勞動力緊缺問題,是林燚目前的重點研究方向。她與團隊正圍繞西瓜、果蔗這兩大溫嶺農業主導産業,開發一整套“輕簡化栽培技術”,提升機械化率,降低肥藥用量,以實現農業生産的“環境更友好、種植更簡單、資源更節約”。
“怎樣深入放大茶園生態價值,並將其進一步轉化為經濟價值”則成為宋昌美的思考題。她的破題思路是:悉心做好茶園的生態修復、資源利用,探索茶旅融合之路。
宋昌美帶領老鄉在茶山上科學套種了山核桃、桂花,增加經濟效益的同時,讓茶山變景區,遊客紛至遝來。她説,假以時日,原本每年豐收一季的安吉白茶,最終必將成為真正“四季富民”的美麗事業。
圓桌會最後的許願環節,一名現場觀眾在卡片上寫下了這樣一句話,投入了心願盒:願,山川皆綠意,幸福更長青。
【專家點評】
為“兩個先行”奠定堅實的綠色基礎
浙江農林大學黨委書記、生態文明研究院院長 沈滿洪
黨的十八大以來,浙江自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始終如一貫徹落實“八八戰略”,在守住生態綠色主線的前提下實現生態文明建設戰略目標的迭代升級:建成全國首個生態省,實現了從“生態浙江”到“美麗浙江”再到“詩畫浙江”的昇華。從三位黨代表所講的故事中,可以得出三個結論:
綠色成為共富的稟賦。宋昌美代表講的安吉白茶故事表明,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人可以感知的普惠福祉,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生産生態農産品實現農民好收成的必要條件,良好的生態環境還能以白茶為載體實現結對幫扶走上共同富裕之路。我們既要保護和保持生態優勢,又要用足和用好生態優勢。
迴圈成為自覺的追求。林燚代表講的生態高效農業故事表明,歷史上的傳統農業“迴圈但低産”,工業革命以來的現代農業“高産不迴圈”,生態文明時代的農業發展追求“迴圈且高産”。如何在化肥、農藥減量化使用的背景下實現“迴圈且高産”?必須依靠綠色科技創新和綠色制度創新。我們必須掌握“創新驅動”迴圈發展這一密鑰。
低碳成為生活的時尚。徐川子代表講的低碳生活故事表明,經濟社會的綠色低碳轉型是全社會的責任,只有人人動員起來,才可能化整為零,以相對低廉的成本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宏偉目標。因此,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必須讓每個人內化於心並外化于行。
正是由於三位黨代表説的這些點點滴滴的小故事匯聚成強大的力量,使得浙江通過騰籠換鳥、脫胎換骨實現了浴火重生、鳳凰涅槃,走上了綠色迴圈低碳的高品質發展之路,為浙江“兩個先行”奠定了堅實的綠色基礎。
(責任編輯: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