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聯酋《國家報》3月29日文章,原題:許多國家對在美中之間選邊站不感興趣當美國在2021年主辦第一屆所謂“民主峰會”時,它被標榜為一件大事。本週,第二屆峰會開始舉行。然而,這場活動幾乎沒有引發興奮或熱情,甚至許多人可能根本不知道這件事。在一定程度上,這或許與許多人並不認同拜登將世界劃分為“民主對抗威權”的看法有關。對他們來説,不言自明的是,社會組織自身的方式及其支援的價值觀,要遠比拜登過於簡單化的表述複雜且微妙得多。同樣顯而易見的是,無論使用的語言多麼冠冕堂皇,這種峰會都只不過是一種召集其他國家反對中國和俄羅斯的手段而已,而許多參與方無意在華盛頓和北京之間選邊站。
問題和矛盾並不局限於此。“當美國及其夥伴以一些國家(民主)倒退為由而決定排除這些國家,同時又對其他國家的(民主)失敗置若罔聞時,他們就會被指責虛偽和偏袒,”美國智庫昆西國家事務研究所發表評論稱,“與其口口聲聲地將世界劃分為對立陣營,美國不如以開放的態度與盡可能多的國家建立更良好的關係。”
一位參加峰會的官員稱,需要“結束兩極分化”,恢復“選舉決定結果”,以及“贏家與輸家都接受(選舉)結果”的狀態。許多人可能要説,在向其他人説教之前,正是美國及其一些盟友需要從修復自身支離破碎的民主體系做起。至於“贏家和輸家”都能接受選舉結果:面對前總統特朗普毫無根據地聲稱2020年大選被從他的手中偷走,以及英國“留歐派”拒不承認他們在脫歐公投中失敗,人們又會作何感想?
同樣在本週,另一場會議在中國海南省召開:博鰲亞洲論壇2023年年會。這是一場比“民主峰會”更低調的會議,但可以説它比前者更具有意義。該論壇成立的初衷是促進亞洲經濟一體化,使命是為亞洲和世界發展凝聚正能量,今年年會的主題是“不確定的世界:團結合作迎挑戰,開放包容促發展”。合作:一個與作為“民主峰會”的“爭論”截然相反的詞語。與會者知道他們來博鰲是為了看看能在一起做什麼,而非沉溺于那些讓他們産生分歧的問題,並根據博鰲亞洲論壇剛發佈的經濟前景報告信心滿滿地去做。
博鰲亞洲論壇有時被稱為“亞洲達沃斯”。儘管該論壇的領軍人物來自精英階層,但該論壇的關注點不可避免地側重於惠及整個社會而非億萬富豪的方面。然而,有人可能會問:它們到底取得了什麼成就?這並非此類會議的真正意義所在。關鍵是設立一種基調、建立新的友誼、探尋新機遇和協同效應並加深相互理解。這正是本週在博鰲發生的事情。
人們也許有個好理由説博鰲亞洲論壇要比“民主峰會”更值得關注,因為後者在一些人看來因虛偽而分裂,對另一些人來説則顯得咄咄逼人,而對那些沒被邀請但希望掌控自己命運的人來説又完全無關緊要,他們不需要來自拜登及其盟友的任何額外“指導”。(作者肖爾托·伯恩斯,丁雨晴譯)
(責任編輯: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