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作者:趙覺珵 薛丹 程是頡
2022年4月2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首次提出全球安全倡議。今年3月10日,在中國的推動下,沙特和伊朗在北京簽署聯合聲明,宣佈同意恢復外交關係,成為這一倡議的生動實踐。全球安全倡議體現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核心要義,為世界消弭安全赤字提供了中國方案。面對動蕩不安的國際局勢和加速演進的百年變局,中國踐行全球安全倡議的步伐始終堅定不移,得到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的認可與讚賞。
3月10日,王毅(中)、沙特國務大臣兼國家安全顧問艾班(左)、伊朗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秘書沙姆哈尼在沙特和伊朗對話閉幕式握手合影。(外交部網站)
“這是一種新思路、新方案,凸顯中國智慧”
博鰲亞洲論壇2023年年會正在海南舉行,而在去年年會開幕式上,國家主席習近平通過視頻方式所作的主旨演講依然振聾發聵。“衝出迷霧走向光明,最強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最有效的方法是和衷共濟。”他説,安全是發展的前提,人類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體。事實再次證明,冷戰思維只會破壞全球和平框架,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只會危害世界和平,集團對抗只會加劇21世紀安全挑戰。
在上述題為《攜手迎接挑戰,合作開創未來》的主旨演講中,習近平主席首次提出全球安全倡議,倡導各國共擔維護和平責任,同走和平發展道路。《環球時報》記者當時在論壇年會的新聞中心觀看了這場演講直播。當習近平主席説到“中方願提出全球安全倡議”時,新聞中心內很多記者都起身聚集到直播螢幕前,希望更快、更準確地了解這一倡議的內容。在此後的會期中,全球安全倡議成為與會嘉賓關注與討論的熱點話題,大家紛紛表示這一倡議的提出恰逢其時。
在去年博鰲亞洲論壇年會期間接受《環球時報》等媒體採訪時,曾任巴西總統特別經濟顧問的特謝拉説,在國際發展事業面臨何去何從的十字路口,習近平主席先後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和全球安全倡議,意義重大。他説,和平與發展需要各國攜手維護和推動,全球安全倡議強調通過對話協商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間的分歧和爭端,國際社會應就此加強合作。泰國前副總理、博鰲亞洲論壇理事沙田泰稱,全球安全倡議將使世界更加穩定,同時促進各國間合作與發展。
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院傑出研究員馬凱碩對習近平主席“世界各國乘坐在一條命運與共的大船上”的比喻印象深刻。他表示,全球190多個國家和地區不能只關注“客艙”,即自己,還必須愛護這艘“大船”,加強多邊主義。新加坡評論員翁德生表示,當一些國家執著于單邊主義和強權政治、世界亟需構建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安全理念和治理框架時,全球安全倡議的提出“是一場及時雨”。外交學院亞洲研究所所長郭延軍認為,中國領導人提出全球安全倡議,實際上就是希望外界跳出冷戰思維和地緣政治博弈思路,從整體上看待全球、地區以及國與國之間的安全問題,“這是一種新思路、新方案,凸顯中國智慧”。
在博鰲亞洲論壇2022年年會閉幕新聞發佈會上,論壇秘書長李保東表示,全球安全倡議的提出是年會最大的亮點和最重要的成果。李保東説,習近平主席的講話在與會各國領導人和政商學等各界代表中引發強烈反響。各方認為,全球發展倡議和全球安全倡議著眼于發展和安全這兩件大事,為建設後疫情世界提供了重要指南。
一次成功實踐,持續為中東和平貢獻力量
全球安全倡議提出後,得到了國際社會的積極響應。截至目前,已經有80多個國家和地區組織表示讚賞並支援該倡議。前不久,這一倡議獲得一次成功實踐。3月10日,在中國的推動下,沙特和伊朗在北京簽署聯合聲明,宣佈兩國同意恢復外交關係。此前數天,沙特國務大臣兼國家安全顧問艾班和伊朗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秘書沙姆哈尼,分別率兩國代表團在北京舉行對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辦主任王毅分別同沙伊代表會談,並主持對話的開閉幕式。
伊朗德黑蘭大學教授賽義德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北京會談是伊朗和沙特兩國關係自2016年以來最重要的轉折時刻。隨著國際和地區局勢的變化,兩國在處理地區事務和能源、安全等多領域合作方面有著共同的期待和訴求。作為斡旋方,中國敏銳地發現了這一勸和促談的機會,幫助兩國拉近距離,有力地推進了地區安全穩定。敘利亞政治分析人士、敘《祖國報》專欄作者奧馬利認為,中國在全球安全倡議框架下與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開展安全合作,積極推進安全理念對接和利益共融,而沙特和伊朗在北京同意恢復外交關係就是最好例證。奧馬利認為,在政治層面,沙伊對話將對解決敘利亞、伊拉克等國的各種危機和衝突産生積極影響,而這正是中國在維護全球安全方面作出積極努力的真實寫照。美國衛斯理學院學者加彭認為,沙伊同意復交表明中國有能力通過巧妙且智慧的手段來實現外交突破。
在新安全觀框架下,中國持續為實現中東地區的長久和平與繁榮貢獻諸多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2018年在中阿合作論壇第八屆部長級會議開幕式講話中,習近平主席提出打造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架構,為中東和平發展提供正能量。2021年3月,中國提出倡導相互尊重、堅持公平正義、實現核不擴散、共建集體安全、加快發展合作等關於實現中東安全穩定的五點倡議。2021年7月,中國提出政治解決敘利亞問題的四點主張。同月,中國提出落實巴勒斯坦問題“兩國方案”的三點思路。近年來,中國政府還通過設立中東問題特使、敘利亞問題特使,以及舉辦研討會和安全論壇等,對中東地區安全挑戰及其解決方案進行探討。
國際社會積極回應“中國立場”
中國踐行全球安全倡議的行動一直在持續。2023年2月,中國發佈《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文件。文件共1200多字,涵蓋尊重各國主權、摒棄冷戰思維、停火止戰、啟動和談、解決人道危機、保護平民和戰俘等12個方面內容,為推動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指明瞭正確路徑。
其實,從俄烏衝突發生的第二天起,中國就提議通過對話尋求政治解決爭端。習近平主席多次同有關方面領導人舉行視頻或面對面的會晤,圍繞推動危機的解決,先後提出“四個應該”“四個共同”“三點思考”,成為中方處理烏克蘭問題的根本遵循。
對《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文件,國際社會作出積極回應。俄羅斯外交部在文件發佈當日即表示對其“高度讚賞”。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同樣認為中國發出了“積極信號”。聯合國秘書長發言人迪雅裏克表示,這一文件是一項重要貢獻。波蘭總統杜達稱,這一文件讓衝突雙方“有可能通往和平之路”。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海洋和極地研究中心主任張耀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文件體現了全球安全倡議的多方面內涵,例如應該堅持遵守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堅持尊重各國主權、領土完整,反對把本國安全建立在他國不安全的基礎之上等。巴基斯坦資深記者亞希爾在巴《國家報》上撰文稱,中國解決烏克蘭危機的“和平計劃”為所有利益相關方提供了機會,可以將各方從衝突泥潭中解救出來。泰國朱拉隆功大學安全與國際關係研究所資深研究員鐘吉塔翁在《曼谷郵報》發表文章稱,中國關於解決烏克蘭危機的提議“應該得到認真考慮,因為它包含了停火並最終實現和平的所有必要因素”。
站在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
當前世界既不太平也不安寧,單邊主義、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威脅上升,和平赤字、安全赤字、信任赤字、治理赤字有增無減。圍繞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中國始終發揮建設性作用,在堅持不干涉他國內政的前提下,根據當事國意願和需要,以勸和促談為主要方式,以公平務實為主要態度,積極參與各類熱點問題的政治解決。
2月21日,外交部在北京舉行“全球安全倡議:破解安全困境的中國方案”藍廳論壇,發佈《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列明瞭六大核心理念與原則,並指出了二十項重點合作方向,展現中方對維護世界和平的責任擔當、對守護全球安全的堅定決心。張耀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近年來,中國在全球安全問題上相繼提出一系列理念和主張,而全球安全倡議是這一系列理念主張的綜合與完善。
在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之時,全球安全倡議明確回答了各國怎樣實現共同安全這一時代課題。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副研究員王晨星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全球安全倡議針對的是廣泛的安全議題,不局限于某些具體矛盾和衝突,還兼顧了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軟安全”和“硬安全”等要素。可以説,這一倡議體現了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摒棄了冷戰思維,站在了全人類共同利益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站在了歷史正確的一邊。埃及前外長法赫米認為,全球安全倡議為動蕩變化的時代注入更多穩定性和確定性,是國際社會攜手維護世界和平安寧的重要指引。卡達大學國際關係學系教授迪巴特稱,全球安全倡議展現了中國對維護世界和平的責任擔當。
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李海東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全球安全倡議有兩個突出特點,即團結精神和共贏思維。團結精神意味著國家之間尊重彼此的差異性,不同文明、政治制度和發展階段的國家,在解決各自、區域和全球安全關切的時候,需要在平等、相互尊重和相互理解的基礎之上進行協調,而各國協調合作有助於實現共贏,使各方受益,各方受益又使這種協調合作具有可持續性,這是中方全球安全觀的一個內在邏輯。
李海東稱,美國也強調安全不可分割原則,但它指的是其聯盟內部成員國的安全不可分割,而對聯盟之外的國家,美國將它們當作需要警惕、提防、削弱和打擊的對象,所以美國所謂的“安全不可分割原則”帶有虛偽性,美西方對這一原則的實踐恰恰是對普遍安全不可分割原則的持久破壞,這是很危險的。李海東強調,不同於一些國家反覆引發對抗以及各種危機的安全模式,全球安全倡議的實踐有助於各國以及各地區辨別危機根源並化解危機,在全球化時代下達成各國命運緊密相連、安全彼此不可分割的良性效果,為各國形成經濟、安全以及民眾福祉更加緊密相連的環境創造條件,可以説全球安全倡議是一個面向未來的、建設性的、負責任的安全理念。
(責任編輯: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