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週報》 作者:陶子惠
在不確定性突出的當下,世界産業鏈和供應鏈成為全球經濟中最受關注的議題之一。3月28日下午,博鰲亞洲論壇2023年年會舉行“産業鏈供應鏈新格局”分論壇,與會專家就全球産業鏈和供應鏈面臨的新格局、新形勢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專家一致表示,國際社會應該共同努力協調,維持全球産業鏈供應鏈的穩定。
今年是新冠疫情後博鰲亞洲論壇年會首次恢復線下舉行,共有來自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約2000名代表參會。今年年會的主題是“不確定的世界:團結合作迎挑戰,開放包容促發展”。
面對不確定性,中國遠洋海運集團副總經理馮波在分論壇上表示,要通過團結合作、開放包容,應對受疫情和國際政治影響,全球産業鏈供應鏈格局出現的新調整;國際社會也要加強協調,共同維護産業鏈供應鏈穩定。“既然是鏈條,大家都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誰也不能獨善其身,”馮波解釋道,“既然現在是全球化的供應鏈和産業鏈産生了危機或出現了問題,應該全球的所有國家都來共同解決,通過協作的方式,不能採用斷鏈、脫鉤的方式。”
近年來, 一方面,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力圖重振本國製造業,紛紛鼓勵本國製造業企業回流。這些國家通過法律規定、經濟補貼以及政治手段,促使本國企業加大對本國投資,使得全球産業鏈供應鏈呈現“本土化”或“本國化”趨勢。另一方面,以越南、印度為代表的東南亞、南亞國家憑藉勞動力低成本優勢以及優惠的引資政策,大力吸引外商投資,積極承接國際産業轉移,導致部分在華外資企業將工廠從中國轉向越南、印度等國家。
鋻於此,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表示,新的地緣政治變化已是全球面臨的現實,企業多元化多國化的做法是合理的。但同時也需要合理評估風險,比如需要考量現實中究竟有多少企業把業務遷出了中國。“目前看來,按中國經濟的比例和貿易體量來説,遷出的部分仍是相對較少的。”同時姚洋認為,這對中國來説可能反而是件好事,意味著中國的工業已經升級了。
有變化,也有不變。
奧緯諮詢董事合夥人、“一帶一路”倡議研究專家貝哲民亦看好中國繼續保持全球製造樞紐地位。他認為,東南亞地區需要10年以上時間才可能成長為中國這樣的製造業中心,歐洲和北美則需要更多時間。 貝哲民還指出,提高全球産業鏈供應鏈韌性,並非只有單一答案,在全球經濟尤其是多邊層面上各方都緊密相連,這才是未來發展的基石。
“中國引領世界的生産,美國的企業可以在中國的製造業中進行投資,或者在印度或在印尼或在越南,這都是有可能的,本質就在於商業合作要確保這是一個共贏的模式,在全球的經濟中尤其是在多邊層面上這是緊密聯繫的。”他補充道。
談及全球産業鏈供應鏈的新變化時,博鰲亞洲論壇咨委、澳門特區政府前經濟財政司司長、博鰲亞洲論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澳門委員會主席梁維特認為,毫無疑問,中國和亞洲是供應鏈當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如果把中國、亞洲還有東南亞看作一個整體的話,其實什麼也沒有變。”
這對東盟、印度還有其他一些周邊的亞洲發展中國家來説也許是個福音,姚洋亦是表示贊同。
在同日上午舉辦的博鰲亞洲論壇2023年年會新聞發佈會暨旗艦報告發佈會上,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前副校長林桂軍也表示,亞洲外商直接投資與資産組合投資持續增長,2021年亞洲外商直接投資對自身的依存度指數接近60%,儘管低於2020年的65%,但顯著高於疫情前的2019年的44.78%。同時,林桂軍對《北京週報》記者表示,《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簽署和生效有助於亞洲經濟體進一步提升區域貿易投資自由化水準,有效地增加了全球價值鏈,林桂軍告訴記者。
芬坎蒂尼集團亞太區負責人兼中國區執行總裁費裏也在論壇現場分享幾個數字:作為全球最大的造船企業之一,芬坎蒂尼集團的郵輪行業在新冠之前,大概有三千萬的客戶;其在美國的市場最大,在3.5億人口中有3%的人坐過芬坎蒂尼的郵輪;而現在,中國已經成為該集團郵輪行業的第二大市場,有250萬人。在費裏看來,中國有十四億人,如果芬坎蒂尼用在美國的客戶比例計算其在中國的市場潛能,中國潛在客戶是非常巨大的。按照新冠之前的正常增長速度來算,中國在十到二十年就會成為最大的郵輪市場,中國的市場規模無法忽視,他總結道。
此外,費裏在分論壇上還對《北京週報》記者表示,中國和歐洲可以在數字化轉型方面進行更多深入合作,雙方在造船業、電動汽車領域的合作尤其大有可為。
(責任編輯: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