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鰲熱點聚焦
世界經濟展望:以綠色轉型力促全球經濟可持續復蘇
當下,各種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因素對全球宏觀經濟産生中長期的深遠影響,2023年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多個主要經濟體面臨經濟下行風險,世界經濟面臨百年未有之變局。
在博鰲亞洲論壇2023年年會舉辦的“世界經濟展望”分論壇上,國內外與會嘉賓圍繞“世界經濟面臨哪些主要挑戰”“如何進一步加強全球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如何推進綠色發展和數字經濟發展,為經濟增長注入更多動能”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趙辰昕表示,當前世界面臨著很多挑戰,影響經濟的平穩運作。從主要經濟體去年公佈的經濟數據中可以看到,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增長動能不足,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凸顯。對此,他認為,當前情況主要受兩個比較重要的因素影響,一是趨勢性因素,二是政策調整。
趙辰昕提出三個值得關注的方面。一是歐美主要經濟體能否控制住這一輪通貨膨脹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此前的2022年,美聯儲加息7次,累計加息425個基點,今年又加息25個基點。“如今經濟整體秩序尚在恢復,需求滯後,動蕩時期政策空間恐怕越來越小,金融體系面臨著脆弱性的挑戰。”趙辰昕説。
二是逆全球化趨勢還在上升。趙辰昕指出,有的國家為了自身利益,不顧經濟規律,肆意攪動全球經貿關係,通過拉幫結夥、築墻設壘、脫鉤斷鏈等手段阻遏其他國家,對世界經貿關係和投資關係也會産生重要影響。
三是多個重點領域的風險在不斷積累。比如,政府部門債務、金融系統的脆弱性、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産業鏈供應鏈等問題都值得關注。
不過趙辰昕同時表示,儘管世界經濟確實面臨不少的風險和挑戰,但整體而言還是充滿信心,“我們應該全面、客觀、冷靜地看待,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而是要抓主要矛盾。”
會場上,就綠色和數字經濟的發展,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他表示,氣候變化是國際合作的最大領域之一,“因為沒有任何人能躲避氣候變化,這是全球共同的責任。”同時他指出,要意識到發展中國家也需要發展,一方面要促進其農業的工業化,工業化過程中也應該進行足夠的技術創新,降低綠色技術成本,生産可負擔的再生能源。
“在氣候變化方面,各國要承擔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林毅夫強調,發達國家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尤其需要提供技術和資金來支援發展中國家,“我們必須達成一致,並且要實現這樣的目標。”
為應對氣候變化,中國提出將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對此,林毅夫表示,對中國而言,三十年時間完成這個目標挑戰非常大。要實現這個承諾,只能通過綠色科技和可再生能源等手段。他指出,綠色和發展是可以同時實現的,中國既可以實現承諾,也可以為其他國家提供可負擔的、平價的可再生能源技術,推動世界實現綠色轉型。
波士頓諮詢公司全球名譽主席漢斯-保羅·博克納也表示,能源轉型、綠色發展的背後有著巨大的經濟效益,需要持續在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國家持續做能源轉型投入,以合適的方式,齊頭並進推進經濟的發展和綠色轉型。
(責任編輯:張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