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3月28日訊(記者 陳娟娟)博鰲亞洲論壇2023年年會今日在海南博鰲召開,在主題為“産業鏈供應鏈新格局”的分論壇上,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表示,在新的地緣政治背景下,企業多元化多國化的做法是合理的。
他對此解釋道,按中國經濟的比例和貿易體量來説,遷出部分的業務量相對較小。有些企業把生産設施遷到東南亞,這對現在的中國企業來説是很自然的。三十年前,中國大陸還處於較低的發展水準,來自海外的資本涌入大陸。而今天中國大陸的每人平均收入按實際價值計算已經達到台灣、澳門三十年前水準,按照這種計量,中國把處於勞動密集型企業遷出,不見得是壞事,可能對中國還是好事。這意味著中國中國工業已經升級了。
同時他認為,這對周邊國家來説也是利好,對東盟國家、印度等一些周邊的處於亞洲發展中國家來説也許是福音。也會幫助改善中國地緣政治,因為這些國家將會與中國製造業更加緊密融合。
對於“有一天中國會失去世界工廠地位“這一説法,姚洋認為在未來的十到二十年內,中國不會失去這樣的頭銜,中國依然是最主要的世界製造業樞紐。過去十年,趨勢是全球製造業向三個區域涌入。比如2010年蘋果手機的生産成本中中國只佔到了3.6%,今天是25%。蘋果手機製造最大的貢獻來自於中國和南韓,儘管蘋果手機把一些生産設施遷到了印度和周邊國家,這也沒什麼,因為它們一些中間部件依然是進口來自於中國,這會驅動中國産業的升級。
談到部分産業鏈外遷,姚洋認為,中國出口增長依然強勁,中國仍然是世界的生産中心,因為中國的産業規模巨大以及産業鏈完整,所以對於高端行業來説,離開中國幾乎不可能。
對於有嘉賓認為全面國産化可能會成為企業發展的趨勢,但姚洋持不同意見,他表示,我們一直在強調要維持一個開放共融的國際環境,過去四十年的經驗告訴我們,這是我們國家技術進步的最重要的一個保障,但是在一些領域,美國人對我們的打壓非常厲害,比如在晶片領域,我們不得不自己做自己的東西,完成整個産業鏈的生産,現在看來,在晶片領域我覺得28奈米以上的晶片中國實現不説完全自主,但是去美國化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恐怕也必須這麼做。
他強調,美國人這麼做事實上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因為晶片迭代非常快,我們現在看到電子晶片已經到了極限,臺積電下一步是3奈米晶片,再下一步是2奈米晶片,物理意義上到頭了,沒得發展,所以下一步新的技術一定是光子晶片。整個世界我們看到全球化帶來的紅利仍然在,只不過是美國拒絕,“我不想要這些紅利,我也要把中國打趴下”,感覺就是它既不能把中國打趴下,又把自己拖在很快就要落後的賽道上。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短時期有些企業受到的打壓限制非常多,但是在中長期來説,只會加速中國趕超美國的步伐。
(責任編輯: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