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博鰲聲音描繪亞洲新未來 一帶一路從構想走進現實

  • 發佈時間:2015-03-30 06:15:14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少雷

  這是一次關於亞洲和世界的頭腦風暴,這是一場關於經濟發展和改革創新的思想盛宴——

  4天77場研討會,2700多名代表和媒體人,凝聚共識、謀劃發展、承載使命,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畫上圓滿句號。

  務實的博鰲彰顯魅力。雖然只是一次例行年會,但在世界經濟復蘇緩慢的背景下,出席本屆年會的國家領導人規模超過了歷次年會。與會代表圍繞宏觀經濟、區域合作、産業轉型、技術創新、政治安全、社會民生等話題深入探討,“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中國經濟新常態”更是貫穿年會的“關鍵詞”、“高頻詞”

  命運共同體:

  共同的“亞洲夢”

  當前世界格局,區域合作是新趨勢。梳理14次年會主題可以清晰看出,推動亞洲國家團結合作始終是博鰲亞洲論壇的目標和使命;從最早的“互利共贏”到本次年會的“邁向命運共同體”,充分體現了亞洲國家對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高度認同和積極作為,推進亞洲命運共同體建設,已成為亞洲國家的強烈共識,已成為共同的“亞洲夢”。

  “70年來,亞洲國家逐步超越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差異,從相互封閉到開放包容,從猜忌隔閡到日益增多的互信認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習近平主席的開幕式主旨演講,準確深刻地總結了亞洲國家合作發展的歷程和成果,引起高度共鳴。

  “一切發展都應是包容的發展,不應落下任何一個群體。”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在論壇開幕式上表示,馬來西亞願意為建設亞洲命運共同體做出努力,相信亞洲新未來更加光明。

  印尼總統佐科表示,亞洲命運共同體建設,反映了亞洲各國面臨的共同挑戰。亞洲要確保可持續發展、和平發展,離不開穩定的國內外環境和基礎設施,印尼願擴大對華合作。

  作為亞洲地區最大的經濟體,在推進亞洲命運共同體的進程中,中國應發揮什麼作用?

  三帝列印科技董事長兼CEO宗貴升認為,對亞洲命運共同體來説,國家間不能只是形式上的組團,必須有“領頭雁”。中國有能力承擔起這樣的角色。

  中國確實在努力承擔起這樣的大國責任。據統計,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訪中有一半以上的足跡留在了亞洲國家,與世界各國領導人談到“命運共同體”的話題不少於10次。

  對於中國是否會搞“大國壟斷”的疑慮,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四個堅持”就是明確的回答。

  其實,建設亞洲“命運共同體”並非我們的終極目標,而“通過邁向亞洲命運共同體,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才是我們的終極情懷!

  “一帶一路”:

  從構想走進現實

  夢想,是方向和目標;夢想走進現實才有意義。“一帶一路”,就是實現“命運共同體”夢想的重要途徑。

  2013年,中國國家領導人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目前,已經有60多個沿線國家和國際組織對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表達了積極態度。

  在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開幕式當天,中國發佈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截至3月29日,亞投行意向創始成員國已增至42個,“朋友圈”不斷擴大。在此之前,絲路基金已經順利啟動,一批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項目已在穩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已經有了早期收穫。

  “一帶一路”、亞投行:

  為何受到熱捧

  “‘想致富,先修路。’中國的這個經驗很重要。”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在論壇上表示,目前亞洲國家和地區的基礎設施都不夠,“一帶一路”戰略有益於亞洲和世界經濟的發展,給復蘇緩慢的世界經濟帶來機遇。搞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很多資金,亞投行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從全球經濟格局看,東面東亞表現強勁,西面歐元區最發達。“一帶一路”恰好把這兩個最重要的經濟區連接起來,形成了H型架構,為全球發展格局注入了強勁的動力。原國務院副總理、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曾培炎是這麼解讀的。

  在商界人士看來,“一帶一路”是企業“走出去”和在沿線各國投資的機會。多位與會代表表示,“一帶一路”的加速推進,將有助於“中國製造”升級創新,有助於中國産業轉型和轉移。

  面對“一帶一路”的火爆,中國是清醒的。習近平主席在演講中明確表示,“一帶一路”不是中國獨奏,而是沿線國家合唱;不是要替代現有地區合作機制和倡議,而是要在已有基礎上,推動沿線國家實現發展戰略相互對接、優勢互補。

  雙贏、多贏、共贏,才是“一帶一路”。美國亞洲協會會長喬塞特·希蘭説,中國加入WTO時,不知道怎麼翻譯“雙贏”。但如今中國提出建立亞投行,促進亞洲地區發展,“雙贏”已成為國際合作準則。

  中國經濟新常態:

  亞洲的信心、世界的信心

  亞洲的發展、世界經濟的復蘇,離不開中國經濟這個“大塊頭”。但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唱衰中國”聲音時有出現的當下,中國經濟新常態究竟會給亞洲和世界帶來什麼?

  “看中國經濟,不能只看增長率。”習近平主席的話給出了研究未來中國經濟走勢的方向。

  “新常態下,中國要增加新的預期。新常態意味著政府要更注重增長的品質。”北京大學教授林毅夫在論壇上表示。

  渣打銀行執行董事白承睿把中國與印度經濟作了比較。他認為,目前世界經濟增長速度非常緩慢,對這兩個經濟體都是挑戰。

  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也認為,新常態要向消費和不同投資方式轉型,但消費不是説你按一下鍵就會自動增長了。中國經濟體量非常大,不應該認為這個變化會來得很快。

  探討新常態過程中的另一個重要話題是經濟結構調整。IMF副總裁朱民認為,中國在經濟結構調整方面比較成功,不過還需要繼續結構改革。可能還需要5年時間,中國經濟才能真正在一個新的安全的領域著陸。

  關於經濟問題的討論可能沒有唯一的答案。但習主席的表態卻令人振奮和鼓舞:“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將繼續給包括亞洲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提供更多市場、增長、投資、合作機遇。”“中國將同大家一起,共同驅動亞洲發展的列車,不斷駛向更加光明的未來。”

  這是中國的自信,也是亞洲的信心、世界的信心。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