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監會特邀顧問、中國工商銀行原行長楊凱生
中國網財經12月10日訊 (記者 王媛媛)“現在企業的出資人必須有一種資本責任意識。誰辦了這個企業,誰就有責任,有義務在企業的經營過程總不斷增加資本,而不僅僅靠貸款。任何一個企業都要知道將本求利,不能希望做無本生意,簡單寄希望於完全靠銀行貸款來做強做大是不現實的。”在今天上午舉行的北大光華第十八屆新年論壇上,中國銀監會特邀顧問、工行原行長楊凱生就企業杠桿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楊凱生還表示,這次中央提出了要加強國有企業的資本管理,要強化出資人的資本意識,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改革措施,這個措施不落實,不僅企業的杠桿率下不來,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也很難落實。
楊凱生指出,近期出臺的《中央關於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管理的暫行辦法》中提到,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支出,除了幹什麼、什麼之外,主要用於解決國有企業歷史遺留問題以及相關的改革成本的支出問題,同時辦法明確提出了國有企業需要有持續的資本金的注入機制。此外國務院在10月份下達了《關於積極穩妥降低企業杠桿率的意見》,提出對企業的負債行為要建立權責明確,制衡有效的決策機制,加強企業自身的財務杠桿約束,合理安排債務融資,有效控制企業的杠桿率,形成合理的資産負債結構。並且提出企業是主體,要防止負債。
楊凱生同時對當前國有企業杠桿率高的歷史原因進行了分析。他表示“撥改貸”在改革開放初期收到了一些效果,但是運作至今這種改革的措施也曝露出問題,如導致企業企業所需的資金都靠貸款,而企業需要不斷發展,但過程中所需的資金出資人不再負責,完全是由負債來解決。這就帶來兩個問題:
一是隨著企業不斷發展,杠桿率是不斷提升。所以有的企業在九十年代末,剝離不良資産的時候負債率接近百分之百。到目前為止,我們通常説國有企業的負債超過60%的負債率,實際上有一部分的負債率是七十幾,甚至八十幾,這是缺乏資本金的持續注入,這個現象會必然産生。
其次是銀行貸款問題,本來講究流動性。但銀行貸款的資本化傾向越來越嚴重,沉澱在企業收不回來,所以銀行的資産規模是不斷擴大的,貸款規模是不斷增加的。
“中央國務院目前提出的“改革措施”是非常關鍵的,企業的負債率,企業的杠桿率,反映了企業抵禦風險,補償損失的一種內在能力。”楊凱生表示,因為一旦市場發生風吹草動,高負債的償本能力要受到挑戰,這時候企業自身會受到困境,而且會造成系統性的金融風險。
楊凱生認為,按照國務院10月份的文件的精神,中國一定能找出一條國有企業資本的穩定的、持續的補充機制。只有這樣才能倒逼國有企業的改革,以及國有企業的主管部門,出資人合理調整資本的佈局。比如説混合所有制。除了效率以外,還有應該考慮有多少多國有資本放在多少有企業,該退的要退,該進的要進,這是改革的基本的要求。
(責任編輯:張少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