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2016新浪金麒麟論壇在北京舉行。自2015年11月提出以來,供給側改革已經歷時一年,而這一年以來供給側改革成效如何?未來的重點又在哪?多位經濟學專家在論壇上進行了討論。
會上,專家表示,制度改革、技術要素的釋放、培育新供給和新動能都是未來供給側改革當中難啃的硬骨頭。未來的改革不能靠政府指揮市場,而是需要市場來改變自己。厲以寧表示,供給側改革最要緊的就是培育自主經營企業。
供給側改革關鍵
培育自主經營企業
如今,面對中國經濟當下的困局,僅從需求側著手已經很難有所突破,需要供給側與需求側雙側入手改革,才能促進經濟健康發展。著名經濟學家、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強調,需求與供給應該並重。
會上,厲以寧表示,供給與需求的主要問題在於需求側容易做到,供給側相對較難,“因為從供給方面來説,你要使得各方面都能夠協調得好,就必須把方向先搞清楚。”厲以寧分析説。
“相較于需求來説,供給側最要緊的問題就是是要形成一個自主經營的、獨立經營的産業主體,就是企業。”厲以寧説,如果企業不能夠做到這樣,整個經濟就不能完成它的結構調整。
政府與市場關係
政府需及時退出 市場要自我調整
據了解,如何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這一議題正在被學界廣泛地討論。厲以寧在當天的演講中就表示,供給側結構性調整的主要涵義,是培育獨立自主的市場主體,使企業自主經營、獨立進行、適者發展。而政府的作用,在於規劃、引領和微調,並在市場還未發育、企業還沒成長起來時,由政府代替市場主體的作用。
“在市場還沒有發育的時候,在企業作為一個獨立經營者還沒有成長的時候,“厲以寧説,”政府可能在一段時期內有代替市場主體的作用。但最終,政府都需要及時地退出。”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也表示,“供給側改革的重點不在於政策如何管制市場,而在於市場如何調整自己。”解除壟斷,放鬆管制,解除要素、技術和制度的供給抑制都是新供給側改革面臨的問題,解決了這些問題,市場才能解放和發展生産力。
供給側週年考
效果實在 未來重在補短板+創新
據相關數據顯示,供給側改革一年來,“三去一降一補”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去産能方面,截至9月底,鋼鐵、煤炭兩個行業退出産能均完成年度任務的80%以上;去庫存方面,商品房待售面積自3月份以來連續7個月減少;去杠桿方面,8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産負債率56.4%,比上年同期下降0.6個百分點;降成本方面,前8個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成本同比下降0.26元,相對應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同比提高0.28個百分點;補短板方面,1~9月份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水利管理業、農林牧漁業投資同比分別增長43.4%、20.5%和20.1%,分別快於全部投資35.2、12.3和11.9個百分點。
供給側的變化往往比較長期,在這個過程中,很多企業迫於壓力,在面對市場改革的時候要做很多調整。會上,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王廣宇預測,改革未來的方向,還是應該更多聚焦于“補短板”上。
此外,王廣宇表示,“中國企業在技術的創新和開發,在原創性的技術方面突破還不夠大。”因此,未來在考慮結構性和補短板的問題上,還要特別重視科學技術這個要素的作用。
今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供給側改革也才初顯成效,正如厲以寧教授在會上坦言,中國的改革必然是漸進過程,不必操之過急,而在這當中,觀念的轉變更加重要。
“我們今天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觀念是否轉變過來了。天天談創新,我們是否在觀念上真正實現了創新呢?許多年前的創新,是指生産要素的重新組合,而現在更重要的,是資訊的重組。這才是創新的前提和方向。”厲以寧説。
(責任編輯: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