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民幣進入SDR(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到中國A股市場被納入MSCI指數,中國金融市場國際化步伐正在加快,中國金融改革力度正在加大。
“機遇還是挑戰?中國金融改革能否適應新挑戰?”2017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面對中國經濟改革的“硬骨頭”,與會嘉賓深入探討中國金融改革走向。
“包容胸懷推動了中國金融改革”
“包容”,既是創新引導的新理念,又是經濟增長的新模式。從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情況看,正是在包容理念指引下,市場開放度日趨擴大,並推動了中國金融改革。
在一場論題為“中國金融改革的全球影響”的分論壇上,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院長李稻葵説,金融業的開放分兩個層次:首先,銀行、證券公司等是否允許外資入股,這是金融服務領域的開放。從這方面看,中國金融市場的開放程度已經很高;其次,資金流動的開放,因為考慮到風險問題,相對謹慎。“但即使這樣,也在向著開放邁進。”
渤海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伏安説,多年來,我國金融市場一直致力於推動改革開放。
“有了外資銀行的良性競爭,中資銀行經營管理更加規範,競爭能力更強。”李伏安説,渤海銀行就是一個開放的銀行,成立時,引進渣打銀行19.9%的股權。渤海銀行正在籌劃上市,將進一步向全球投資者開放。
“改革也迎來進一步擴大開放的時機”
“中國製造業的成功歸功於開放,現在也到了金融業開放的時候。”參加達沃斯論壇的摩根大通董事總經理李晶説。
“當前擴大金融市場的開放程度時機相對較好。”李稻葵説。
從李稻葵、康奈爾大學教授埃斯瓦爾·普拉薩德等學者的分析中看出,除國際環境趨穩,人民幣貶值壓力減小的因素外,中國經濟穩中向好,外界對中國央行信心充足也是重要原因。
“預計今年與去年經濟增速持平,2018年經濟會開始上行,主要因素是民間投資增加。”李稻葵説。
對此,達沃斯嘉賓認為,好的開放條件來自改革。
宏觀經濟領域的改革推動經濟穩中向好。“中國經濟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增長動能正在向創新驅動轉變,投資也更加穩健。”浪潮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孫丕恕説,這些變化來自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代表的系列改革舉措。
金融領域的改革增強了抗風險能力。李伏安説,雖然中資銀行在服務品質、管理水準、創新能力等方面與外資銀行還有差距,但在改革推動下,國內銀行業發展較快。
此外,中國金融監管層也已經主動改革,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相繼將重拳清理歷史不良貸款和金融資産作為工作重點,想方設法擠出資産泡沫,懲戒違規操作。
“要主動深化改革應對開放風險”
改革、開放肯定與風險相伴而生。與會代表表示,要始終守住風險底線。
李稻葵表示,相對金融服務領域的開放,資金層面的開放還是應該謹慎些。如果配套的監管改革措施沒跟上,會造成中國金融市場的“忽冷忽熱”。
埃斯瓦爾·普拉薩德提出,開放一定要配套以監管改革,如確定明確的改革目標,制定政策框架體系,完善相關法律制度等,這些能更好保持開放的平穩有序,防範金融市場波動。
貝克·麥堅時國際律師事務所全球執行委員會成員黃愛愛舉例説,推動混業監管模式也是需要在擴大開放前做好的工作,以此防範風險。
防範風險還要讓世界更了解中國。以政府債務為例,一些國際機構認為中國政府債務較高,償債能力減弱。
李伏安表示,與西方政府債務更多支援社會保障、救濟等公共産品不同的是,中國地方政府更多是支援地方實體經濟發展,投資基礎設施,為其他市場經濟投資創造基礎條件。因此高杠桿並非政府償債能力的問題,實則是進一步創造財富製造能力和提高整體的償債能力。
李晶認為,中國杠桿率在過去十年相對較高,但是中國債務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是,中國家庭都是儲蓄大戶,中央政府債務水準非常低。
儘管如此,一些與會者表示,隨著中國深化金融改革的推進,開放程度會進一步增大。從實際情況來看,深港通、滬港通的相繼開通,中國監管層確實都是在有序開放中國金融市場。
(責任編輯: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