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夏季達沃斯論壇首日,與會嘉賓圍繞“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實現包容性增長”這一論壇主題,就經濟全球化挑戰、共用經濟、新技術應用等熱門話題展開研討,很多獨到觀點引發了與會者強烈共鳴。
包容合作:全球經濟發展潮流
面對全球經濟下行風險,與會者普遍認為,逆經濟全球化思潮不可取,應以開放的胸懷融入世界經濟大潮。
“每個人都很欣賞中國關於全球化的主張和承諾。”世界經濟論壇主席施瓦布對中國的開放格局和包容胸懷給予高度評價。他説:“人類命運緊密相連,世界不再是單極的,而是多極的,需要各方參與進來。”
國際通商法律事務所汪士邁説,中國以包容性胸懷擁抱世界,正在踐行大國責任和擔當,在互聯互通的世界,沒有人可以拒絕合作,獨自發展。
與會專家和企業人士認為,中國經濟之所以能保持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包容性不斷增強,這為世界提供了經驗。與以往的工業革命相比,在以網路化、數字化、智慧化為代表的新一輪工業革命中實現包容性增長,具有更大可能性,因為新技術創造了大量新供給和新需求,大大拓展了發展空間,也給各方帶來更多平等參與的機會。
新業態:既提升“效率”也推動社會進步
一些與會者表示,伴隨著新技術不斷涌現,一系列商業新業態正在出現,這些新業態不僅推動了經濟發展,提升了人們的生活品質,也促進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和諧,推動了社會進步。
滴滴出行總裁柳青説,我們處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拐點上,技術和網際網路已不僅是連接,而是深刻改造各個産業,在交通領域正在發生電氣化、自動化和共用化的三大革命,將徹底重塑整個交通新格局,解決全局效率最優、滿足豐富個性化的需求。
ofo共用單車創始人戴威表示,共用經濟就代表了包容性增長,共用經濟不光是要提高經濟效益,更是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互信、改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共用單車讓每個人都好好對待自行車,增進相互的信任。“增進效率與提升信任這兩個方向,是共用經濟發展並不可逆轉的趨勢和潮流。”
東軟集團董事長劉積仁表示,在網路社會裏,如果不共用資訊,共用經濟等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發展就會遇到阻力,二者相輔相成,共同促進。在這一過程中,對於整個社會與政府來説也是挑戰。
正視新技術帶來的風險與挑戰
在很多與會者看來,新技術、新科技不光給經濟、社會帶來了深刻改變,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挑戰甚至困擾。對此,應一分為二地看,不能忽視那些潛在的問題,也不能裹足不前。
清華大學熱能工程系教授李政説,科技既能帶動經濟增長,積累社會財富,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社會分化,帶來了新矛盾,甚至引發一些道德倫理問題,但絕不能因此而裹足不前。“科技沒有錯,由此帶來的問題是技術的使用者。應有一個正確的使用理念和適當的管控,科技帶來的價值將是巨大的。”
清華控股董事長徐井宏認為,任何一种先進技術,都可能同時存在促進作用和負向作用。以人工智慧為例,無論其在某一領域比人強多少,它依然是人的智慧産生的。
在普華永道環球審計服務市場主管合夥人伍智傑看來,對人工智慧等新技術,人們應保持警惕態度,以負責任的方式來設計和部署,優先考慮透明度和信任度,而非商業模式、投資目標和績效提升方法,這樣能幫助人們理解人工智慧的效用,使其正確的為人們所用。
(責任編輯: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