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財經 > 新聞 > 熱點追蹤 > 正文

字號:  

河南局地現資本下鄉“圈地”泡沫化

  • 發佈時間:2015-05-14 00:29:51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胡愛善

  記者在河南多地調研時發現,近年來在該省開展的土地流轉中,各路工商資本下鄉“跑馬圈地”成為一道特殊景觀。然而受逐利性驅動,一些地方工商資本流轉土地投機色彩較重,有的甚至因為盲目開工形成“爛尾工程”。

  2014年春天,河南大豫大美現代農業有限公司在延津縣流轉土地400畝。時至今日,這一數字已增至3500畝。而作為企業負責人的張亞玲,其實是新鄉市一家酒店的老總,此前並無農業經營的經驗。

  “酒店每年要採購大量的糧食和蔬菜,為了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一直想通過土地流轉建立自己的原材料基地。”張亞玲説,“因為以前沒搞過農業,我們的流轉是借助土地信託模式開展的,而且將來生産的東西完全自用,整體看風險可控。”

  記者在基層採訪獲悉,在土地流轉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類似工商資本下鄉“跑馬圈地”現象持續升溫。但和張亞玲的理性審慎相比,相當部分的投資行為顯得盲目而衝動。

  新鄉市農業局農經站站長張純通介紹,大約從2009年開始,來自房地産、礦業等各路工商資本形成下鄉“圈地”熱潮。與通常的土地流轉種糧相比,這類投資或定位為高端農業,如觀光旅遊或農業生態園;或以土地流轉為平臺,開展全産業鏈、多元化經營。

  “乍一看這些投資財大氣粗理念先進,但不少是追捧概念,還有可能看到國家重視農業,想先把地圈起來混個項目補貼,因為不懂農業經營規律,目前掙錢的不多。”張純通説。

  張亞玲告訴記者,從周圍的情況看,工商資本包地熱呈現兩大特點:一是人數多,僅自己認識的就不下10人;二是流轉量大,一齣手都在2000畝以上,多的達數萬畝。

  “這些人在別的行業賺快錢習慣了,種地也帶著這種思維,比如我認識不少老闆,拿地後一窩蜂去搞觀光采摘,想著立馬變現;還有的投機心理嚴重,一上來就整生態農業之類高大上的概念炒作,想複製在房地産行業‘挖個水坑能吹成景觀湖’之類的手法,但因為不接地氣,80%的都在虧錢。”

  除了投機心態外,還有個別工商資本把種地當成了時尚,“有沒有回報無所謂,趕的就是一種時髦,要的就是‘玩票’體驗。”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企業負責人介紹,自己認識一位老闆,其退休的父親愛好攝影,為此專門包了2000畝地種油菜,供父親采風拍照之用。

  由於工商資本盲目炒作,河南一些地方土地流轉費用一路走高。這讓那些期望賺快錢的老闆們不堪重負。加上經營不善等因素,有的項目甚至難以及時兌付地租,成為“爛尾工程”。

  在社旗縣廟店村,第三村民組組長王國旺介紹,本組500多畝耕地已流轉的達300多畝,按約定年租金600元/畝。但除了剛流轉時拿過一次錢外,第二年就沒音了。村民范瑞欽還反映,村裏土地流轉是強制推行的,當初村幹部只説流轉給上面的一家公司用於種植花木,但大家至今沒見過合同。

  張亞玲表示,隔行如隔山。因為盲目性太大,不少老闆倉促進來後才發現農業經營的複雜性。“比如要搞高效農業,有的圈了地後做規劃才發現,1000畝地先期就得砸進去3000萬元,而且因為週期長,啥時能見回頭錢還難説。在這種情況下,難免有人打退堂鼓,導致農民成了風險兜底者。”

  信陽市委農辦副主任廖東民認為,結合我國人多地少的國情,家庭農場、種糧大戶經營模式可能是土地流轉的主要方向,對於工商資本大規模下鄉圈地還應保持謹慎。“老闆們要算賬,一旦包地不賺錢可能就會撂荒,乃至跑路,老百姓自己經營幾十上百畝,既保證了收入來源,而且風險可控。”

  日前,農業部、中央農辦、國土資源部、國家工商總局四部門聯合下發《關於加強對工商資本租賃農地監管和風險防範的意見》,對工商資本租賃農地行為加以規範。其中特別強調,將制定工商資本租賃農地的時間、面積上限控制標準,並鼓勵各地依法探索建立工商資本租賃農地資格審查、項目審核制度。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