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新聞 > 熱點追蹤 > 正文

字號:  

保稅科技陷內幕交易漩渦 女董事2153萬元精準掃貨

  • 發佈時間:2014-12-08 09:05:44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曹慧敏

  12月5日晚公司披露高送轉資訊,11月19日董事全新娜增持公司154萬股,兩者距離僅半個月;而10月28日至11月13日間,機構席位八次通過大宗交易收購公司940萬股,距離12月5日不足一個半月。

  保稅科技上週五晚間推出“10派1元轉12股”的分配預案,然而“美事”之下藏污納垢。

  上週五當天,保稅科技尾盤股價明顯異動;12個交易日前,公司董事全新娜精準掃貨2153萬元;一個半月內,機構通過大宗交易瘋狂吸籌——這些跡象讓內幕交易嫌疑如陰雲般籠罩其上。

  多年來A股市場一直存在內幕交易毒瘤,久疾難愈。其中,“高送轉”又是內幕交易的高發地帶、滋養溫床。12月5日,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鄧舸在例行發佈會上表示,近期股市坐莊、操縱股價等違法違規行為有所抬頭。對此,證監會將加強市場監管,堅決予以打擊。

  事實上,僅今年以來,證監會公佈的與高送轉相關的內幕交易案件已不下五起,其中董事、高管是調查重點。

  上海嚴義明律師事務所律師嚴義明7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證券法第73、74條明確禁止董監高等進行內幕交易。“以保稅科技目前跡象,內幕交易的特徵較為顯著,但要確認,還取決於內幕資訊的形成時間。雖然12月5日才公告,但常規情況高送轉這樣的敏感決策,在高管、重要股東間都會有一個寬裕的溝通過程,且內幕資訊的傳遞鏈條較為隱秘。為此,呼籲監管部門對決策過程進行詳細調查。”

  更引人深思的是,保稅科技三季度末剛實施定增,將其每股資本公積金從0.09元提升至1.27元,隨即10轉12股,將每股資本公積金用去1.2元,可謂“竭澤而漁”式的高送轉。這背後或藏大股東資本運作邏輯:從金港資産認購公司60%定增股、到提升資本金、再到自己建議實施高送轉推高股價,一套財技組合拳下,保稅科技股價或在短時間內得以撬動。

  公告前數小時尾盤明顯異動

  保稅科技12月5日晚間公告,公司控股股東張家港保稅區金港資産經營有限公司(簡稱“金港資産”)提議,公司2014年度利潤分配及資本公積金轉增股本預案為:每10股分配現金股利1元(含稅),同時以資本公積金向全體股東每10股轉增12股。

  從股價表現看,12月5日下午收盤前最後一小時,保稅科技出現快速拉升:從午後最大跌幅3.86%一路飆至漲5.12%,最終收盤在14.99元,且交易量明顯放大。這一走勢與當天的上證指數出現背離,高送轉的內幕資訊有洩露嫌疑。

  事實上,自11月下半月以來,投資圈就小範圍盛傳“保稅科技將高送轉”。而記者檢索東方財富網保稅科技股吧,也發現有匿名人士于12月4日發出“強烈建議公司利用資本公積金進行高送轉10送12”、“保稅科技具有高送轉實力逢低關注”等帖子。

   12個交易日前女董事大掃貨

  保稅科技股價的異常波動引得市場質問:有沒有人可能提前知道此次高送轉?

  據上交所披露的高管持股變動資訊顯示,保稅科技董事全新娜11月19日大筆購入154.92萬股“自家股”,全新娜原持有保稅科技845萬股,增持後持股數額增至1000萬股。數據顯示,全新娜本次增持均價為13.9元/股,據此計算耗資達2153萬元。而上一次保稅科技高管的增持行為則要追溯到4月30日。

  全新娜何許人也?何以有如此信心與準確度,能掐點豪擲2153萬元增持保稅科技?

  僅有的公開資訊顯示,全新娜1976年生人,2006年6月至今任長江國際董事兼財務總監,2006年6月30日至今任保稅科技董事,2010年12月至今任揚子江運輸財務總監。據記者調查,全新娜還曾任職北京大亞偉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財務總監,2004年至今任張家港保稅區長江時代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董事兼財務總監。

  上述資料顯示,全新娜任職公司都與保稅科技有緊密關聯:長江國際是保稅科技的全資子公司,長江時代是保稅科技第二大股東,而大亞偉業是長江時代的控股公司。不僅如此,長江時代還曾是保稅科技的第一大股東,而全新娜因持有大亞偉業21.25%股權,也曾一度成為保稅科技的實際控制人。

  保稅科技目前控股股東為金港資産,實際控制人為張家港保稅區管委會。

  董事、高管利用高送轉資訊從事內幕交易並非個案,僅今年以來,證監會公佈的與高送轉相關的內幕交易案就不下五起,如龍凈環保董事吳京榮、神劍股份財務總監吳昌國等都因利用公司高送轉資訊從事內幕交易而被證監會查處。

   大宗交易頻密 機構提前吸籌

  除了董事全新娜鉅資增持外,保稅科技近期由機構席位接盤的大宗交易也極為活躍。查閱上交所數據,保稅科技自10月28日至11月19日間,持續發生了九次大宗交易。

  而再往前溯則要到2014年2月。具體看這近一個半月來的九次交易,合計交易股數近1100萬股,交易金額約1.3億元,均價從11.6元到13.9元不等。更值得注意的是,九次交易中有八次的買入席位均為機構,交易時間從10月28日至11月13日。如此大規模的籌碼易手意味著什麼?

  保稅科技三季報披露的股東榜資訊顯示,第三大股東深圳市融泰祥投資有限公司持股1365萬股,其次便是全新娜的845萬股。而最大的機構股東國聯安基金定增1號特定多客戶資産管理計劃持股量僅640萬,為第五大股東。

  並非熱門股、業績也並不搶眼,何以在11月初集中出現機構吸籌?是否與本次高送轉有關聯?

  “竭澤而漁”式的高送轉

  保稅科技是否有高送轉的底子?又為何此時推出?

  查閱財報,保稅科技2014年三季度末每股公積金1.27元,每股未分配利潤0.94元。這意味著公司推出10派1元轉12股的高送轉方案可謂竭盡所能。

  實質上,這其中還有玄奧。再查公司2014年半年報披露數據,每股公積金僅為0.09元!為何在三季度公積金出現暴增?

  據披露,2014年9月27日,公司完成以11元每股定增6727.27萬股募集7.4億元,用於收購中油泰富9萬立方米化工罐區資産、31.58萬立方米液體化工儲罐建設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其中,公司大股東金港資産認購4036萬股、國聯安基金認購1440萬股、華安基金認購610萬股、杭谷認購450萬股、廣發基金認購190萬股。

  正是這次定增夯實了保稅科技的家底,其中最大認購方即公司大股東金港資産,而此次高送轉亦恰是由大股東提出。

  從自己掏錢籌謀定增、到提升資本金、再到實施高送轉推高股價,一套資本運作的組合拳下,保稅科技股價或許短時間內即可暴漲,但公司經營仍在原地徘徊。

  若這一整盤資本運作確如此計劃,再回看董事、機構齊齊增持,更難逃內幕交易嫌疑。

  從時間上梳理,12月5日晚公司披露高送轉資訊、11月19日董事全新娜增持公司154萬股,兩者距離僅半個月;而10月28日至11月13日間,機構席位八次通過大宗交易收購公司940萬股,距離12月5日不足一個半月。

保稅科技(600794) 詳細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