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新聞 > 熱點追蹤 > 正文

字號:  

中國棉花“新政”落地 市場調節效果初顯

  • 發佈時間:2014-11-14 10:53:54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曹慧敏

  11月13日,有著“中國棉都”之稱的湖北天門市棉花收購現場的價格牌又上調了5分錢,收購價漲到了3.4元/斤。儘管如此,一些棉農還是觀望著,他們等著價格能再漲點。

  進入10月,中國棉花迎來了新的收購季,也是棉花目標價格制度“新政”代替臨時收儲制度的第一個收購季。目前,買賣雙方正在博弈當中,市場對棉花價格的調節效果初顯。

  “新政落地,收購進度比往年慢了下來,這是買賣雙方博弈的市場反應。”湖北省棉花協會副會長趙輝説,市場之手正在收復失地式的完善棉花價格形成機制,進而加快調整中國棉花産業。

  今年4月,中國的棉花補貼實行新政策,結束了執行三年的臨時收儲政策,代之以直接補貼方式的目標價格政策,也稱差價補貼,即市場價格低於目標價格時,國家補貼棉農。

  新政執行之前,中國自2011年起執行棉花臨時收儲政策,即市場價格低於保護價時,國家以保護價出手收購棉花。執行三年以來,國家成為最大收購主體,國儲棉庫存連年積壓。不過,臨時收儲政策確實發揮了穩定棉價、保障棉農收益的效果。

  據公開數據統計顯示,2011年到2013年度全國籽棉收購平均價為8.44元/公斤,較收儲前的2008年到2010年度增長近20%。國內棉價(標準級)基本穩定在1.9萬元/噸以上,波動幅度不超過10%,而同期國際市場棉價波動幅度超過30%。

  中國農業補貼制度研究專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表示,臨儲政策雖然穩定了棉價,但是干預了棉花價格形成機制,造成國內外棉價倒挂,扭曲了棉花市場,增加了政府財政負擔。

  中國連續多年是全球最大産棉國,但在國際棉價上卻缺少話語權,由於國內棉價高,國際棉花爭相涌入中國。公開數據顯示,目前國家皮棉庫存總量達到1100萬噸,佔全球庫存的60%。巨大的庫存壓力和內外價差嚴重阻礙了産業健康發展。

  程國強説,新政的核心就是把棉花價格的形成還給市場,由市場供需關係來決定棉價,逐步將整個産業引向正常軌道。

  “原先以為今年棉花行情不行,但是開秤以來,籽棉價格從3元/斤漲到了3.4元/斤,比我料想的要好!不過今年我家棉花品質好,想再等一等。”湖北天門種了十多年棉花的農民蔡國泰説。

  業內人士分析,過去三年臨儲政策“人為”推高了國內棉價,一些拿不到進口配額的紡織企業時常“吃不飽”。新政實施之後,棉價回歸市場,部分紡織企業的需求得到釋放。雖然交售不如過去火爆,但買賣雙方正處在一個博弈階段,正好説明新政落地,市場對價格的調節反應敏銳。

  美爾雅期貨分析師劉鵬説,目前每噸棉花的內外價差降到3000元左右,國內棉花的競爭力已經開始提升,進口棉到廠價的優勢正在逐漸減弱。

  “這符合中國新一輪的市場化改革方向,減少行政干預,發揮市場配置資源。”趙輝説,一來內地棉區在市場杠桿下適當調節棉花種植面積;二來市場更加靈活地調節種植、購銷、生産和加工各個環節,理順産業上下游關係。

  美國等棉花出口國家也注意到中國棉花新政。對此,劉鵬説,中國棉花新政必然影響美國一些棉花出口國的利益。如果中國棉價跟世界棉價逐漸接軌,將直接削弱了國外棉花的競爭力。因為中國不僅是最大棉花生産國,還是最大棉花加工國。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