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發改委主任"展望十三五":適應把握引領經濟新常態

  • 發佈時間:2016-04-06 10:06:35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趙展慧  責任編輯:李春暉

  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展望“十三五”)

  “展望十三五”系列報告會首場報告會5日在京舉行,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徐紹史作報告。本報記者採訪了徐紹史。

  問:“十三五”時期我國發展站在了新的更高起點上,如何理解這個“新的更高起點”?

  答:我國發展站在了新的更高的起點上,這就是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能轉換3大特點更趨明顯。

  一是“十二五”特別是後三年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五年來,GDP年均增長7.8%,其中2015年增長6.9%,經濟總量達到67.67萬億元人民幣,經濟增量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25%。

  二是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需求結構、産業結構、要素結構、區域結構、城鄉結構都在不斷優化,“消費超投資、三産超二産”的特徵更加明顯。2015年,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6.4%,第三産業增加值佔比達到50.5%;城鄉區域結構發展朝著平衡、協調、協同的方向發展,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6.1%。

  三是動能轉換順利快速推進。促投資擴消費産生的內需拉動力、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迅速增長迅速集聚産生的新動能、全面深化改革激發的市場主體活力和經濟發展內生動力,都在不斷增強。

  可以説,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增速“換了一擋”,經濟轉型“升了一級”,動能轉換“進了一步”,向著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進。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是謀劃和推動“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大邏輯。

  問:“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發展主線,在經濟工作中如何把握這一發展主線?

  答:“十三五”規劃綱要從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實際出發,打破思維定勢和路徑依賴,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引領經濟新常態的發展主線,重點要把握好3個方面。

  一是必須以提高供給體系的品質和效率為目標,實施宏觀政策要穩、産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五大政策支柱,加快培育新的發展動能,改造提升傳統比較優勢,夯實實體經濟根基,提高全要素生産率。

  二是抓好“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包括:積極穩妥去産能,從鋼鐵和煤炭入手,今後五年鋼鐵産能去掉1億—1.5億噸,煤炭産能去掉5億噸並減量重組5億噸;合理有序去庫存,主要是房地産庫存;穩妥審慎去杠桿,重點是企業債務杠桿;多措並舉降成本,特別是企業的成本,包括制度性交易成本、人工成本、稅費負擔、融資成本、用能成本、物流成本等等;全力以赴補短板,通過適度擴大投資,來補足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短板。

  三是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完善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市場環境和機制,最大限度激活微觀主體的活力,推動産業結構優化升級,以改善和創新供給更好滿足、創造消費需求。

  問:“十三五”規劃綱要中設置的經濟社會發展指標有哪些,在設置這些指標時有什麼考慮?

  答:根據中央《建議》明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十三五”規劃綱要細化提出了“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和指標。主要指標包括經濟發展、創新驅動、民生福祉、資源環境四大類25項,這些指標在設置上強化了4個導向。

  一是強化提高品質的導向。《綱要》在提出GDP增速目標的同時,注重設置反映經濟發展效率提高、結構優化的指標。提出GDP年均增長6.5%以上的預期性指標,可以確保到2020年實現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要求,同時,與國內外主流研究機構普遍認為的6%—7%潛在增長區間也相一致,充分兼顧了就業、結構調整、環境改善等需要。新設置全員勞動生産率指標,目標是從2015年的每人平均8.7萬元提高到2020年的每人平均12萬元以上。新設置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指標,主要是為了突出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的要求,到2020年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將提高到45%,五年提高5.1個百分點,體現了破除城市內部二元結構的呼聲。

  二是強化創新驅動的導向。《綱要》首次將創新驅動作為一個大類,並增加了這類指標的分量。新設置科技進步貢獻率指標,量化衡量創新成效,既可以彌補以往創新指標中投入類指標較多、産出類指標不足的問題,也可以綜合評價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進展。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預計科技進步貢獻率將從2015年的55.3%提高到60%。新設置網際網路普及率指標,主要是考慮到網際網路對於創業創新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到2020年,固定寬頻家庭普及率將從2015年的40%提高到70%;移動寬頻用戶普及率將從2015年的57%提高到85%。

  三是強化保障民生的導向。《綱要》特別注重補齊民生短板,加強民生保障。提出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6.5%以上,體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的要求,確保實現到2020年居民每人平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新設置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指標,著眼于補齊貧困人口脫貧這個全面小康最突出的短板,提出要使現行標準下的5575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新設置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指標,按照基本實現法定人員全覆蓋的要求,將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提高到90%,比2015年提高8個百分點。新設置城鎮棚戶區住房改造指標,基本完成城鎮棚戶區和危房改造任務,改造城鎮棚戶區住房2000萬套。這些指標都體現了全民共建共用的發展要求。

  四是強化改善環境的導向。《綱要》除了繼續提出單位GDP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等減排類指標外,還針對群眾反映比較強烈的霧霾和水污染等問題,新設置了直接反映環境品質改善的指標。為反映空氣品質改善,提出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0%以上、細顆粒物(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濃度累計下降18%。為反映地表水品質改善,提出地表水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比例將高於70%、劣Ⅴ類水體比例低於5%。

  通過這樣的指標設置,希望將各方面注意力和關注點進一步引導到提高發展品質和效益上來,引導到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上來,通過完成這些指標,實現在平衡、包容、可持續基礎上的“兩個翻番”。

  問:“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了一批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項目,提出這“三個重大”有哪些考慮?

  答:圍繞補短板、增後勁、促均衡、上水準,在深入論證的基礎上,“十三五”規劃綱要研究提出“三個重大”,作為把中央《建議》要求細化實化的突出體現和主要抓手。

  一方面,重大政策更加注重運用新思路和新機制。一是在政策思路上更加注重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圍繞充分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和經濟內生動力,提出持續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強化産權保護、市場體系、財稅金融體制等基礎性制度建設,以及構建普惠性政策支援體系等重大措施。二是在政策機制上更加注重市場和政府作用的互補配合。在創新驅動、産業升級、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等領域提出強化政府投入杠桿撬動功能、推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發揮政府引導基金作用、強化價格調節和稅收激勵等重大舉措。三是在政策工具和手段上更加注重精準性和精細化。在宏觀調控上提出定向調控、相機調控的思路和方式;脫貧措施上強調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區域發展上針對不同主體功能區制定差異化政策;産業政策著重于推進結構性改革特別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四是在補短板、促平衡、兜底線方面更加注重履行好政府職責。把實現全面脫貧、保就業穩定、促義務教育、保基本醫療、保民生底線等作為更好履行政府職責的著力點,提出加大扶貧投入力度、扶持特殊類型地區發展、保障基本民生等方面的重大政策舉措。

  另一方面,重大工程、重大項目更加注重強化“五大支撐”。《綱要》提出的重大項目和重大工程累計有160多項,主要從5個方面對各項目標任務形成有力支撐。一是強化科技創新支撐。提出6項重大科技項目和9項重大工程,計劃實施創新人才推進、青年英才開發、國家高技能人才振興等若干重大人才工程。二是強化結構升級支撐。提出實施8類高端裝備創新發展工程和6大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行動,明確了資訊化、農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及現代金融體系建設等領域的重點任務和工作抓手。三是強化基礎設施支撐。明確了資訊、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領域的建設重點,謀劃了一大批重大工程項目。四是強化生態環保支撐。提出實施節能、節水、用地等資源節約集約迴圈利用重大工程。著眼于大氣、水、土壤等環境治理,推出6大項環境治理保護重點工程。五是強化民生改善支撐。提出多種手段實施的脫貧攻堅重點工程。明確了基本公共服務項目清單。明確了教育、健康、就業、文化等領域發展重點,推出一批重大民生工程。

  問:推進“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有哪些主要任務和具體舉措?

  答:從經濟社會發展角度講,重點包括8個方面。

  一是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不斷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增強宏觀政策協同性。積極促進消費升級,大力培育和拓展住房、汽車、資訊、旅遊、健康、養老、文化、環保等消費熱點,推動新消費、引領新供給、形成新動力。著力擴大有效投資,繼續加大簡政放權力度,更好地激發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優化政府投資結構,加大對公共産品和公共服務的投資力度。培育出口新優勢,實現優進優出。

  二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啟動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項目,加快突破新一代資訊通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太生物醫藥、智慧製造等領域核心技術。持續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進一步簡政放權、創造更好的市場環境和制度環境,深入實施“網際網路+”行動計劃,全面推進眾創眾包眾扶眾籌。構建激勵創新的體制機制,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

  三是推動産業邁向中高端水準。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生産體系、經營體系、産業體系,推進農業現代化。實施製造強國戰略,推進資訊技術與製造技術深度融合,積極穩妥化解産能過剩,支援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促進製造業朝高端、智慧、綠色、服務方向發展。加快推動服務業優質高效發展,著力完善促進服務業發展的體制機制,開展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行動,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

  四是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一方面,大力推動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優化城鎮化佈局和形態,積極培育中小城市、特色小城鎮,大力發展智慧城市、綠色城市,建設和諧宜居城市,加快城市群建設發展。推進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調發展。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四大板塊”和“三大戰略”的疊加效應。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大力推動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支援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全面實施“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三大戰略”,形成沿海沿江沿線經濟帶為主的縱向橫向經濟軸帶,塑造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五是構建發展新體制。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向縱深發展,進一步深化轉變政府職能,最大限度縮減政府審批範圍,更好發揮“2張清單4個平臺”(行政審批事項目錄清單、權力責任清單,投資項目線上審批監管平臺、全國信用資訊共用平臺、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和12358價格監管平臺)的作用,提高權力運作的透明化和規範化水準。進一步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支援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建立健全現代財稅制度,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和支援經濟轉型的能力。

  六是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進一步健全對外開放新體制,對外資全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制度,營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繼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開展與有關國家和地區多領域的互利共贏務實合作,全力打造“六廊六路多國多港”主骨架。深入推進國際産能和裝備製造合作,以鋼鐵、鐵路、建材等行業為重點,採取境外投資、工程承包、技術合作、裝備出口等方式,更好地推動優質産能和優勢裝備“兩優出海”。

  七是加快改善生態環境品質。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推動各地區依據主體功能區錯位發展、可持續發展。全面推進能源、水資源、土地、礦産的節約集約利用,推進能源消費革命,大幅減少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加強環境綜合治理和生態系統修復,實施環境治理保護重點工程和山水林田湖生態工程,努力實現生態環境品質總體改善。擴大環保産品和服務供給,發展環保技術裝備,促進節能環保綠色産業發展壯大。

  八是著力保障改善民生。針對5575萬貧困人口加大精準脫貧力度,確保實現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建立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清單,提高民生保障水準。普及高中階段的教育,實施“健康中國”的行動計劃,提升教育和健康水準。加強老年人、農民工、殘疾人等重點群體的權益保障。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

  《 人民日報 》( 2016年04月06日 09 版)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