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機構預期Q1經濟增速將繼續放緩 穩增長望繼續加碼

  • 發佈時間:2016-02-19 07:10:47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許岩  責任編輯:王斌

  當前,在需求不足、去産能力度加大的大背景下,短期內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1月份經濟數據公佈後,多家機構預期,一季度我國經濟增速將繼續放緩。因此,可以預計的是,未來穩增長政策還會加碼。儘管壓力不小,但利好的消息是,政府的政策工具箱內還有充足的“彈藥”,並且該出手時會果斷出手。

  在春節假期後首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就強調,全球經濟,特別是各國股市急劇下跌,也給中國經濟帶來很大的挑戰和新的不確定因素。一旦經濟真的出現滑出合理區間的苗頭,該出手時會果斷出手。今年全球經濟形勢異常複雜,所以我們要更加主動作為,“掄起金箍棒”應對挑戰。

  那麼,除了近期出臺的八部委發文金融支援工業、財政資金注資政府投資基金等政策外,未來還會出臺哪些政策?對此,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表示,今年或將在穩投資、財政政策、金融支援上繼續加碼穩增長。

  穩投資精準發力

  記者梳理髮現,2016年已出臺的穩投資政策措施,更加偏向於精準調控,主要在基建、區域振興等方面發力。國家發改委2月15日連發兩文,分別就“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在2016年的工作進行了部署,加上春節期間正式印發實施的《“十三五”時期京津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至此,國家層面關於三大戰略的中短期構想已悉數出臺。

  “三大戰略經過一年的部署,已經進入了重在落實的階段,很多項目今年要落實,效果也會顯現,外貿和投資的相關數據增長都比較快。”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研究員高玉偉指出,三大戰略在國內區域互聯互通方面會有比較積極的影響。

  基建投資的穩增長作用和對地方經濟的拉動效應一直有目共睹,但在去年審批加快的背景下,許多工程的推進情況並不十分讓人滿意。綜合來看,財政收入減少和地方經濟下滑是主要原因,資金缺口成為這些項目落地的最大掣肘。

  高玉偉認為,今年財政政策肯定會進一步加碼,尤其要保證一些基礎設施建設的支出,包括鐵路、水利、農村電網改造等。另外,專項建設基金方面,由於此前實施的效果較好,今年也會繼續推進,這同時也是保障民生的一個重要工具。

  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徐高認為,當前中國經濟增長已迫近底線,決策層穩增長意願上升,今年穩增長政策將顯著加碼,推動實體經濟企穩回升,而基建投資是主要發力點。

  中金宏觀最新的研究報告指出,政府將進一步出臺穩增長的宏觀政策。鋻於中央政府因擔憂短期增長而降低了去産能的力度,再加上産能過剩問題進一步加劇通縮局面,政府近期可能更加關注穩增長的政策。短期看,基建投資的支援力度可能進一步加大。

  積極財政政策亟待加碼

  目前,中國經濟持續面臨下行壓力,儘管就業、消費等指標表現亮眼,但要將經濟穩定在合理區間依舊有不小難度。接受記者採訪的專家表示,在需求側和供給側改革大背景下,經濟下行壓力需要財政強有力的支援。

  建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黃志淩表示,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一系列政策會不斷落地實施,今年的工具箱有兩大政策調整是比較清晰的:一是財政政策力度會比去年進一步加大,首先助力經濟結構調整的支出會繼續加大,相應的稅收政策也會進行調整,其次圍繞民生的財政政策也會延續調整的趨勢;二是在經濟結構調整方面的政策力度會大於去年。

  “採取結構性減稅、普遍性降費,還有規劃、計劃、産業政策、價格政策等組合政策,對經濟增長都發揮了積極作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部長徐洪才説,簡政放權、放鬆管制、降低企業稅率、推進財稅金融改革、提高創新能力,這些屬於供給側改革的長效措施,最終將推動社會生産力水準的整體躍升,增加克服困難的信心和能量。

  除了直接減稅,財政政策仍將持續加碼公共支出力度,加快盤活財政存量資金,進一步降稅清費為企業減壓,推動PPP模式引導民間投資。

  民生證券宏觀研究員朱振鑫認為,出口負增長,工業、投資、消費低迷,穩增長指向新的寬鬆。除寬貨幣外,更需寬財政,讓積極的財政政策真正“積極”起來,一是要增加支出,主要通過盤活存量,引導前期沉澱財政資金流向實體,同時借助金融資本加杠桿,也就是專項債與下調固定資産資本金,此外,社會資本加杠桿繼續加速推進PPP;二是要繼續結構性減稅,激發企業投資和居民消費的潛力。

  金融支援穩增長髮力

  去年以來,針對國內外經濟金融運作狀況,央行通過“雙降”、公開市場逆回購、MLF+SLO短期工具以及國庫現金定期招標等措施,調節銀行體系流動性的量與價,為穩增長和調結構營造中性適度的貨幣環境。

  2月16日,央行、發改委、銀監會等八部委聯合發佈《關於金融支援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若干意見》,加大金融對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支援力度。同日央行發佈的數據顯示,1月份新增貸款2.51萬億元,同比多增1.07萬億元,創下歷史紀錄。

  這兩個重大信號意味著,貨幣政策將在以去産能、去庫存為核心的供給側改革中發揮重大作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表示,貨幣政策的寬鬆方向不變,只是將採取貨幣寬鬆穩利率、資本管制穩匯率、結構改革穩經濟的政策搭配。

  朱振鑫指出,雖然進一步的寬鬆有可能加劇資本流出,但迫於穩增長的壓力,同時身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元年,無論是防範增速下滑的經濟風險,還是去産能引發的信用風險,抑或不良資産暴露的金融風險,央行都將維持寬鬆,最可能的對策是加強資本管制,同時繼續寬鬆穩增長、去杠桿、去産能。

  徐高認為,面臨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居高不下的局面,未來決策層需要傳遞更為清晰的穩增長政策意圖,在諸多政策目標中提升增長目標的重要性,疏通穩增長政策傳導渠道。貨幣政策應繼續保持寬鬆,除常規降準降息外,相關部門應繼續通過地方政府債務置換、專項金融債以及城投債加速發行等多項措施推動社會融資總量擴張。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