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家開年看經濟:在謹慎中聞到一絲復蘇的味道
- 發佈時間:2016-02-18 20:38:56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張少雷
2016年是中國“十三五”開局之年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元年,一些結構性矛盾不可避免的通過銀行資産結構和品質反映出來。
“我們不宜低估2016年的困難和挑戰”,站在2016年初看經濟,銀行家們心情複雜——實體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液,經濟環境的改變必將促進銀行等各類金融機構進行力度較大的適應性調整。受訪銀行家們表示,目前中國經濟確實進入了一個困難時期,但從開年經濟形勢的銀行端看,嚴峻中藏有一息暖意。
南京銀行副行長束行農説,“從信貸投放來看,在謹慎中我們慢慢聞到一絲復蘇的味道,信心在逐步恢復”,但實體經濟回升還有一個過程。“銀行業有一個‘開門紅’的説法。今年1月以來,整個銀行市場信貸投放超出預期,我們今年開局投放也更積極一些。”
長期專注小微企業貸款的泰隆銀行,也表示開局良好。泰隆今年提出“鞏固小、突出微”口號,服務進一步下沉,聚焦貸款額50萬元以內的小商小販等普惠群體。據泰隆銀行上海分行行長徐耀測算,今年其在上海的小微貸款有望逆勢增長30%。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一些轉型早、轉徹底的銀行普遍表示樂觀,但一些依賴粗放式擴張、過度依賴息差、高度同質化的銀行,面臨巨大的貸款擠出壓力;部分商業銀行的“規模情結”“速度情結”仍難以割捨。整體來看,中國銀行業的盈利狀況有所惡化。
來自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統計顯示,2015年國內商業銀行整體情況低於預期,行業凈利潤增速約為1.8%,2016年中國商業銀行凈利潤大概率增長1%,營收增長較2015年進一步放緩。
不少銀行家表示,目前實體經濟去産能、去庫存剛剛開始,存量債務對銀行來説佔比很大,在出清過程中對銀行衝擊到底有多大,大家還不敢盲目樂觀。銀監會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主席于學軍表示,當前支援銀行過往發展的各項紅利開始逐漸消失,對銀行的要素效率提升、去産能、降成本、補短板提出了新的挑戰。
交通銀行董事長牛錫明説,2015年“實體經濟受寒、商業銀行感冒”,在多重因素疊加影響下,銀行盈利明顯承壓。2016年銀行資産品質壓力不小,利潤增長困難較多,改革發展任務依然較重。
2015年第四季度中國人民銀行面向全國銀行家問卷調查結果顯示,34.3%的銀行家認為當前宏觀經濟“正常”,較上季下降2.6個百分點;65.2%的銀行家認為當前宏觀經濟“偏冷”,較上季上升3個百分點。中國銀行業協會等機構聯合發佈的《中國銀行家調查報告2015年》則顯示,72.1%的銀行家認為經濟增速放緩是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當前“經濟L形”的判斷已逐步成為銀行家主流認識。浙商銀行董事長沈仁康説,中國經濟已經走到了“不破不立”的轉型關口,經濟結構調整勢在必行。經濟增速換擋的背後是新舊動力轉換,之前倚仗的舊動力日漸式微但佔比仍然較大,新動力正處於培育發展階段且佔比較小,動力轉換任重道遠。
“經濟‘L形’何時迎來拐點,取決於改革轉型和結構調整進展,這是一場改革和風險的賽跑。”銀行家們坦言,過往的經濟發展模式和銀行經營模式漸趨式微,2016年總體上仍屬築底期,要兩到三年才可能走出低迷。但新的商業模式正在孕育,而問題和矛盾的存在也為銀行未來的發展提供了動力和機遇。
“當前,中國經濟仍然是機遇大於挑戰。只要宏觀調控措施得當,牢牢抓住機遇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我國經濟一定會穩中向好。”牛錫明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