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0日 星期三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1月新增貸款超預期 分析稱與銀行年初集中放貸有關

  • 發佈時間:2016-02-17 07:16:28  來源:新京報  作者:陳楊  責任編輯:王斌

  

  增加2.51萬億元,高於市場預期,分析稱與樓市回暖、銀行年初集中放貸有關

  1月份新增信貸與社會融資規模雙雙創出單月曆史新高。央行2月16日發佈最新數據,1月份我國人民幣貸款增加2.51萬億元,同比多增1.04萬億元;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3.42萬億元人民幣,均高於市場預期。

  過去三年同期均值僅1.3萬億

  新增貸款是用來反映我國金融機構向企業和居民發放的人民幣貸款的增加額,社融規模則指示了實體經濟從金融體系獲得的全部資金總額。

  昨日央行數據顯示,新增人民幣貸款部分,住戶部門貸款增加6075億元,其中中長期貸款增加4783億元。

  申萬宏源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分析,新增貸款中長期貸款的大幅增加,主要是受房地産銷售和投資的拉動。招商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閆玲也認為,去年年末房地産銷售旺盛,拉動住房按揭需求增加,居民中長期貸款亦創歷史新高至4783億元。

  從歷史上看,歷年1月均為信貸和社融高點,但今年信貸和社融規模遠超季節性因素。

  九州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舉例稱,2016年1月信貸2.5萬億,而過去三年1月均值僅為1.3萬億;今年1月社融3.4萬億,過去三年均值僅為2.4萬億。

  企業中長期貸款創近5個月新高

  除住戶部門新增貸款外,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增加1.94萬億元,其中中長期貸款增加1.06萬億元。

  對於這部分增長,閆玲將此歸功於穩增長政策,及其帶來專項金融債的配套貸款投放較多。閆玲稱,企業中長期貸款佔全部信貸的比例為34%,創近5個月來新高。

  社融規模和新增貸款數據創新高是否預示著經濟已到了回升的轉捩點?

  崑崙銀行戰略發展部總經理李建軍認為,根據表外融資同比增加較多,側面表明實體經濟投資需求正在恢復,投融資趨於活躍。但如果1月份的數據僅僅是季節性的因素,反而會影響未來信貸投放和M2(廣義貨幣)的持續增長。

  新京報記者 陳楊

  - 原因剖析

  昨日,多位分析師向新京報記者表示,1月份新增貸款與社融規模的大額攀升,大為出乎此前意料。更有分析師指出,1月信貸2.51萬億的數據和對實體經濟的感受有分歧。這次數據飆升的原因有哪些?

  原因1

  銀行年初集中放貸

  招商銀行資産管理部高級分析師劉東亮分析,如單純從數據看,無疑表明經濟正在改善,特別是居民戶和公司戶的中長期信貸都出現大幅增長。而帶來增長的可能原因,包括銀行早投放早收益的心態今年可能更加明顯,特別是在息差收窄和資産荒的局面下,提早放貸有利於保證全年收益。

  原因2

  樓市回暖拉動房貸增量

  同時,劉東亮表示,房地産銷售改善也可能會帶來居民部門按揭貸款強勁增長。

  今年節前,央行曾聯合銀監會發佈房貸新政,居民家庭通過商業貸款首次購買普通住房,最低首付款比例可降至20%(原25%);而對擁有1套住房且相應購房貸款未結清的居民家庭,最低首付款比例調整為不低於30%(原40%)。

  而早在去年8月,央行、住建部等多部委聯合下發通知,將公積金貸款購二套房最低首付比例降至20%。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更提出,要“化解房地産庫存”,並“取消過時的限制性措施”。

  寬鬆的房地産政策為樓市帶來了積極效應。中原地産統計顯示,北京1月二手房成交24312套,創近34月以來的新高。而新建商品住宅由於供應減少,成交量環比下降,只有3815套,但成交均價仍在3萬元/平方米以上。同期,商品住宅庫存下滑到65167套的新低點。

  原因3

  外幣融資轉向人民幣融資

  除以上兩個原因,還有不少分析師認為,外幣融資轉向人民幣融資帶來的信貸增量也可能是人民幣新增貸款飆升的原因之一。

  自去年“8·11”匯改以來,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波動成為常態並多次進入短期貶值區間。2016年1月,人民幣中間價更曾在8個交易日內貶值超過900點。

  去年12月16日,美聯儲開啟加息週期,為市場帶來資本外流的預期。為防止匯率波動帶來的額外損失,應對貶值預期,許多企業選擇提前償還外債,利用人民幣置換美元債務以及改變外幣融資計劃等方式規避匯率風險。

  原因4

  基建投融資需求增長

  最後,政府刺激經濟力度加大,帶來基建投融資需求的增長,這也很可能是新增貸款大增的重要原因。

  劉東亮稱,在去年4季度,從銀行體系觀察,表內與表外確實都儲存了一批項目,這應該與中央與地方的項目投放,特別是地方政府項目投放有關。

  方正證券高級宏觀分析師楊為敩贊同政府項目對新增貸款的推高作用。他表示,本期數據正值“十三五”的開局之月,大批政府項目的開工集中推高了資金需求。

  新京報記者 陳楊

  - 政策動向

  央行:做好“僵屍”企業信貸退出

  新京報訊 (記者陳楊)2月16日,央行聯合發改委、銀監會、證監會等八部委聯合發佈《關於金融支援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若干意見》指出,要擴寬工業企業兼併重組融資渠道,做好“僵屍”企業信貸退出等。

  另外,還要求大力發展排污權抵押貸款等綠色信貸業務;鼓勵境內工業企業利用境外市場發行股票、債券和資産證券化産品;加快推進應收賬款證券化等企業資産證券化業務發展等。

  民生證券固收業務主管李奇霖表示,上述《意見》中“金融支援工業”的發佈或意味著寬信用的開始。

  李奇霖分析,文件強調“對鋼鐵、有色、建材、船舶、煤炭等行業中産品有競爭力、有市場、有效益的優質企業繼續給予信貸支援,幫助有前景的企業渡過難關”則意味著去産能不搞一刀切,或將維持差別化信貸政策,這也減輕了市場對去産能可能發生全局信貸大幅收縮的擔憂。

  李奇霖預測,未來市場的風險偏好將有所回升。這是由於此前市場對去産能力度不明,擔心風險溢價急劇上升,避險情緒上升。而從降低買房首付、專項建設基金等強化穩增長政策,再疊加海外寬鬆、匯率短期企穩等環境因素來看,風險偏好有望回升。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