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多地立法明確老年人有權拒絕“啃老”遇操作難題

  • 發佈時間:2015-12-11 07:35:07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吳起龍

  杭州一群“啃老族”近日舉辦“斷奶儀式”,宣誓愛老敬老不啃老,“斷奶”為長輩盡孝。連國慶攝(人民圖片)

  日前,吉林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21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吉林省老年人權益保障條例》,並決定明年5月1日正式實施。條例明確規定,老年人有權拒絕“啃老”。這並非孤例,在吉林立法對“啃老”説不之前,已有江蘇、山東、昆明等多個地方在老年人權益保障條例中,明確了老年人有權拒絕年輕人“啃老”的相關規定。

  時下,“啃老”現象的確已成為一個不能忽視的社會問題。立法能否有效保護老年人法律權益,“啃老族”如何才能減少?已經辛苦大半輩子的父母能拒絕被“啃”嗎?本報記者帶您走近普通的老年人、青年人,一探究竟。

  有的主動“啃” 有的被動“啃”

  每當看到各種與“啃老”有關的新聞,在北京一家事業單位工作的關先生就忍不住嘆氣,雖然他家的情況沒有見諸媒體的那些案例那麼極端,但每每看到已屆而立之年的兒子辭了工作成天宅在家裏就鬧心不已。

  “你説説,這麼大小夥子,既不成家也不立業,平時還要吃好的穿好的,我們老兩口勸也勸不動,罵也罵不走,自己都到快要退休的年齡了,卻還要跟年輕人一樣拼命工作養家,本來以為把兒子養大了就輕省了,誰知養出了個‘啃老’的兒子,這往後可怎麼辦啊!”如今,關先生和朋友在一起時,最怕聊子女的情況。

  説到“啃老”,重慶的史先生有些不好意思。現在是一家小賣部店主的他,曾經是個“海歸”,在國外念了4年書,花了家裏差不多160萬元,因為家境並不很富裕,父母只能節衣縮食地給他湊錢。結果回國後,他始終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最後還是父母看不過眼,找親戚借錢租了個小賣部,讓他先看著店,可生意又不溫不火,賺的錢剛夠交房租,平時的開銷還得“啃”父母。現在,史先生見人都不好意思提自己的“海歸”經歷,“連工作都找不到,有什麼好炫耀的”。

  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啃老”的形式和程度也是千差萬別的,除了那些完全不工作專“啃”父母者外,還有很多家庭存在各種形式的間接“啃老”,比如把孫輩全部扔給老人。

  北京的鄭大媽,兒子媳婦都有一份不錯的工作,收入也還算可觀,可年輕人嘛,花起錢來難免大手大腳,工資收入基本沒給過老兩口。很快,孫子出生了,老兩口一手包辦帶孫子,出工又出錢,孫子從出生到上學,所有的費用,都是鄭大媽兩口子管著。

  在鄭大媽看來,自家兒子也算是一定程度上的“啃老”。“撫養自己的下一代,本來就該他們自己出錢出力,怎麼現在全成了我們的事了!”

  “綜合分析來看,‘啃老’族中,有的是不想‘啃老’,但因處境不好而不得不如此,當然也有好逸惡勞,想讓父母養活自己一輩子的人。其中,有一部分是掌握技能差、在市場上就業困難、年齡偏大的下崗人員,但近年來,更多出現的是年輕的‘啃老’族,他們有一定學歷、卻處於失業狀態,與傳統的下崗失業人員不同,這個群體可能更適宜用‘不就業者’來描述。”華中師範大學社會學教授梅志罡對本報記者分析説,“年輕一代普遍對就業工作有較高的要求,住房、購車等社會壓力對其影響較大,加之很多家庭父母的溺愛和庇護,導致不少人逃避壓力選擇‘啃老’。”

  各有心結 一言難盡

  雖然説起“啃老”大家都深惡痛絕,可是仔細探究起來,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不論是“啃老”的年輕人,還是被“啃”的老年人,大夥兒説起來都是滿腹糾結。

  關先生雖然對辭職回家的兒子有諸多不滿,可這個兒子曾經也是他們夫妻倆的驕傲——從小學習優秀,還考上了不錯的大學,畢業時找的工作也不錯,可誰知現在卻成了這樣。

  “現在我想起學生時代的兒子,還是挺自豪的。我們陪著他風裏來雨裏去,上各種培訓班,在學校裏也總被老師誇。剛工作時,兒子也是挺努力的,只是社會競爭太激烈了,他有些不適應。他心裏應該也是挺著急沮喪的,我們也不捨得把他逼得太狠,自己一手拉扯大的兒子,又沒有什麼不良惡習,對我們態度也不算差,我們哪能做得那麼絕,真的把他掃地出門呢?只能盼著他哪天能發奮圖強,挑起大梁吧!”關先生的生活便在這樣一天天的無奈中繼續著,只是他們夫妻倆一度憧憬的週游世界的退休生活,現在看來已經遙遙無期了。

  把兒子養大剛清閒了沒多久的鄭大媽,現在每天的生活就是圍著孫子團團轉,連跳廣場舞都沒空去,退休金還不捨得多花,要給孫子買好吃的。

  “看到他們平常工作那麼忙,又要交房子的月供,我們也不忍心責備他們。再説我們倆的退休工資加起來也好幾千元,平時也沒什麼花錢的地方,把錢花孫子身上也就認了。”畢竟是自己的親生兒子,鄭大媽也只能是一邊抱怨,一邊繼續被“啃”。

  “我最憂慮的是,我們養大了兒子又幫著帶大了孫子,自己眼看也年老體衰了,各種身體上的毛病都有了,也不知將來兒子孫子會不會認我們這份付出,還是把我們‘啃’乾淨了就撒手不管了。”鄭大媽嘆息著。這樣的糾結,是她和院子裏那些幫著帶孫輩的老姐妹們經常聊起的話題。

  那麼,“啃老族”又是怎麼想的呢?一些年輕人表示,其實也不想“啃老”,可是一碰上現實中的難題,又忍不住去找父母求助。

  閔先生2010年從安徽一所知名院校碩士畢業後到武漢工作,月均收入可達6000元,並在這裡成家立業,然而愛情事業雙豐收的他最近也開始犯愁:“這幾年房價飛漲,自己的收入漲幅根本跟不上。現在談戀愛3年了,結婚買房的事再也拖不下去了,只能向爸媽求救。”

  結果,一套房子就把全家的積蓄耗光了,閔先生感到很無奈:“其實我也不想把父母攢下的養老錢都用光了,但結婚時,誰不想有一個穩定的安身之處?租房價格並不便宜,而且還要面臨不斷搬家的可能,誰願意忍受這樣的折磨?只能等以後有能力了再回報父母。”

  向“啃老”説不還得多管齊下

  近年來,關於老年人權益保障的法律法規不斷出臺,從“常回家看看”入法,到部分地方規定“有權拒絕‘啃老’”等,贊成者表示,“啃老”雖屬家庭內部問題,但有了這項權利,會對“啃老族”産生更強的震懾。

  有網友留言説,雖然“一紙條例”未必就能真正杜絕“啃老”,但對於老年人來説,畢竟有了一道最後的防線。而對那些“啃老族”而言,畢竟有法管著,“啃”起來也不能一輩子都不撒嘴吧?

  但是,也有業內人士指出,現實地看,這種“有權拒絕”,到實際生活中,可能會面臨具體操作上的難題。在老人疼愛子女的傳統心理作用下,面對子女“啃老”,有多少父母會主動拒絕;另一方面,年輕人收入有限的現實生活處境,使得他們如果想在城市尤其大城市體面地生活下去,很大程度上還是需要父母的幫助。

  教育的作用也很大。要區別看待“啃老族”,不能將原因全部都歸咎到個人上,家庭教育也有不可推卸的關係。

  梅志罡指出,要想避免養出“啃老”的下一代,從小在家庭教育上就要樹立對勞動的尊崇,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有的父母沒有培養孩子從小獨立的能力、吃苦的精神,孩子長大後自然怕苦怕累;父母對孩子出手大方,要什麼給什麼,孩子不知道父母掙錢的辛苦,長大後當然也就不會心疼父母。因此,拒絕孩子成為“啃老族”中的一員,還需要父母從小對孩子進行教育,讓孩子儘早參加勞動,多學技能,培養獨立的精神和競爭觀念。只有從小培養責任意識,孩子長大成人後才會承擔起孝敬父母的義務,而不是讓父母養活自己。

  梅志罡認為,還應綜合發揮相關部門、專業機構、社區、志願者等作用,為“啃老族”及其父母提供心理輔導,幫助他們轉變觀念。用人單位不要只是“用人”也要“育人”,提高年輕人的心理承受力和環境適應能力。學校教育也要增加體驗教學、實習實訓、社會兼職,提高年輕人的就業技能。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