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國企改革堅決做強做優做大 政企分開提升活力

  • 發佈時間:2015-09-20 08:11:34  來源:新華網  作者:尚前名  責任編輯:吳起龍

  面對國企改革進程中乾擾、混淆和否定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雜音,新一輪國企改革頂層設計明確定調,要顯著增強國有經濟的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

  備受關注的國企改革頂層設計終於“靴子”落地。

  “新一輪國企改革的核心目標和根本落腳點,是要顯著增強國有經濟的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接受《瞭望》新聞週刊記者採訪時,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説,近日正式公佈的《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有關國企改革精神的具體化、明晰化,同時也是指導未來國企改革的五年規劃。

  三中全會《決定》公佈以來,社會各方面一直保持對深化國企改革的頂層設計方案的高度關注。相關權威人士向本刊記者坦言,《指導意見》的出臺之所以“姍姍來遲”,一方面,儘管對當前國企改革需要解決的問題無太多異議,但對於如何解決爭議頗大;另一方面,對國企能不能搞好,不但社會輿論上存在觀念上的爭議,在國企內外部也存在激烈的利益博弈,甚至一定程度反映的是應該“繼續發展”還是“逐漸消滅”國企的道路之爭。

  這次,《指導意見》用一段提綱挈領、立場堅定的文字,清晰表達出了新一輪國企改革的戰略定位與目標方向,“到2020年在重要領域的關鍵環節取得決定性勝利,形成更符合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國資管理體制、現代企業制度、市場化經營機制,使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得到明顯增強。”

  “國企改革是社會主義性質的改革,必須要在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前提下,通過堅持市場經濟方向來進一步深化。”李錦表示,隨著各項配套政策文件的陸續出臺,特別是各地實施意見的推出,國企改革的“設計圖”將具體落實為央企和地方國企的“施工圖”。

  堅決做強做優做大

  2003年,國資委成立之初,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現營業總收入10.73萬億元;2014年,這個數字變成了48.06萬億元。同期,實現利潤從0.32萬億元增長到了2.48萬億元。2014年國有企業資産總額超過了100萬億元。

  還有一組數據,2003年,中國大陸只有11家公司登上《財富》世界500強;而2015年,這一數字上升為106家,數量穩居世界第二,其中95家為國有企業。

  而伴隨上述進程的是,壟斷、腐敗、與民爭利等有關國企的負面言論逐漸見諸網路媒體,社會上對國企發展的一些質疑與指責接連不斷。特別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之後,一些人對國企未來的改革發展産生了誤讀,甚至有觀點直接曲解為將要對國企進行“私有化”。

  事實上,對於國企何去何從,決策頂層早已作出明確表態——國企不僅不能削弱,而且要加強。這一精神,是此次《指導意見》中的核心。“國有企業是國有經濟的核心載體,沒有國有企業,就沒有國有經濟,就沒有我國現代化建設取得的重大成就,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就沒有人民的共同富裕。”權威人士強調,改革決不能把國有企業改沒了、改垮了,而是要更好體現和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

  必須提及的是,雖然近年來,我國國企發展迅速、實力大增,但相比較頂級跨國企業,競爭力依然有待進一步提高。目前,中國企業在世界500強中僅覆蓋了27個行業,還有一半以上的行業空缺,美國則覆蓋到了46個行業。而且,中國企業主要集中于礦業開採、工程建設、原油生産等傳統高能耗産業領域,在資訊技術、零售等産業方面有欠缺。

  因此,《指導意見》明確提到,面向未來,國有企業面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和轉型升級的巨大挑戰。在推動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和邁向中高端水準、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進程中,國有企業肩負著重大歷史使命和責任。

  “‘雙重壓力’、‘雙中高要求’是未來國企發展的重要國內國際背景。對國企而言,發展形勢緊迫,面臨眾多難題和風險,過去支撐快速增長的條件已經發生變化。”按照李錦的理解,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到了必須依靠國企改革紅利釋放活力、實現發展的新階段。

  政企分開提升活力

  “活力是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的動力源,是國有企業效率和競爭力的生成基。”權威人士告訴《瞭望》新聞週刊記者,縱觀此次《指導意見》,把國有企業打造成獨立的市場主體,充分激發和釋放企業活力,提高市場競爭力和發展引領力,是貫穿始終的一條主線。

  “就規模而言,現在不少國企在全球也名列前茅,但光有塊頭不行,虛胖不代表健康;光是脂肪不行,有重量不代表有力量。”李錦談到,這背後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政企分開不徹底,導致企業活力不足。

  “文件中有20多處新提法都與市場、政企分開有關。比如強調國有企業和其他類型企業交叉持股、相互融合;強調經營權和所有權分開,讓企業走向市場;強調由董事會聘用經營層;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內部培養和外部引進相結合等都是圍繞政企分開,從而讓企業成為獨立市場主體,讓企業更具活力。”

  在李錦看來,文件的一大亮點是解決了公有制的代表國有企業與市場經濟相融合,進而實現政企分開的問題。這其中,最令人矚目的無疑是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産監管,直指國資管理“九龍治水”的痼疾。

  “各項改革措施都要貫徹以管資本為主的要求,從不同角度協同發力。”權威人士表示,這其中的重點是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進一步明確國有資産所有權與企業經營權的職責邊界,確保國有資産所有權有效行使,保障企業享有獨立的法人財産權,真正確立企業市場主體的地位。

  《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改組組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國有資産監管機構授權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對授權範圍內的國有資本履行出資人職責。

  “這樣的制度設計,將改變以往國有資産監管機構直接對所監管企業履行出資人權利的模式,而改由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對所授權的國有企業履行出資人權利,真正形成政府和市場之間的‘界面’和‘隔離帶’。”財政部部長助理許宏才表示,今後,部分國有資産監管機構的指令將通過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這一平臺,通過規範的法人治理結構,以“市場化”的方式往下層層傳導,規避政府對市場的直接干預,真正實現政企分開。

  強化改革的保障機制

  外界注意到,在《指導意見》出臺之前,一些有關國企改革的單項舉措已陸續出臺。其中,6月5日召開的中央深改組第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的《關於在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中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的若干意見》《關於加強和改進企業國有資産監督防止國有資産流失的意見》兩份文件最為引人關注。

  “從本質上來説,這些都屬於國企改革的保障機制,目的是保證國企真正做強、做優、做大。”權威人士談到,新一輪國企改革的一大特徵,就是高度重視改革的保障工作。“在《指導意見》明確要抓好的‘六項重點任務’中,有兩項屬於保障性措施。”

  “堅持增強活力和強化監管相結合,是一對矛盾,也是相互依存的關係。對於正在進行的國有企業改革進程而言,國資流失成為隱藏其中的一個毒瘤,如果缺乏有效的監管,完全可能造成本輪改革的倒退。”李錦強調,深化國企改革,必須把強化監督作為必要前提,絕不能在改革中造成國有資産流失,使國企改革成為少數人謀取暴利的機會。

  “《指導意見》強調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主要突出的是‘政治核心作用’,包括黨管幹部原則,重點在於把方向、講政治,而不是説要介入具體的生産經營決策,更不會‘外行指導內行’。”李錦告訴《瞭望》新聞週刊記者,實踐也已充分證明,把加強黨的領導和完善公司治理統一起來,更有利於國企施展拳腳。

  了解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人不會忘記,自1984年提出“廠長經理負責制”以後,國企黨組織在國企內部的領導地位有所弱化。

  “黨的領導是國企改革的政治保障,黨的領導將決定改革的政治方向,也是國企改革的政治優勢。”權威人士進一步談到,當前,國有企業改革進入了攻堅期和深水區,需要調整的是深層次的各種利益關係,需要破解的是各種頑瘴痼疾,複雜程度、敏感程度、艱巨程度前所未有。

  如此背景下,他認為,“改革越向縱深推進,越要加強黨對國企的領導,更好發揮國有企業的獨特優勢,為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提供堅強有力的政治保證、組織保證和人才支撐。”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