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國際輿論積極評價中國經濟發展亮點

  • 發佈時間:2015-09-16 19:27:47  來源:光明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明江

  近期,儘管從最新公佈的一系列宏觀數據看,中國經濟仍然面臨一系列挑戰,但多數境外主流媒體和專家表達了對中國經濟前景的樂觀態度,積極肯定了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

  外媒認為中國經濟雖有所放緩但就業及消費等多項指標仍在增長

  英國《金融時報》9月7日稱,如果中國政府堅持改革道路,會在經歷幾年的經濟和金融不景氣後讓經濟走出低谷,從而惠及發達國家。但是,這需要全世界接受中國目前正在為之努力的轉型及其帶來的變化。中國政府明顯在下決心清除産能過剩,進行結構再平衡,這將是漫長黑暗盡頭的光明。

  美國《華盛頓郵報》9月6日稱,雖然中國經濟增長率很可能低於政府設定的7%增長目標,但並沒有瀕臨崩潰。今年7月,中國零售品銷售同比增長10.3%;智慧手機銷量同比增長32%。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尼古拉斯 拉迪表示:“中國的工資和可支配收入仍在上升,消費在增加,醫療保健、教育、旅遊和娛樂方面有很多支出。”他還舉例説,2015年上半年,中國一家連鎖影院收入增長了40%;非農就業崗位增長達到令人印象深刻的720萬。

  英國《經濟學人》9月11日稱,中國經濟增長可能在下滑,但即便增長率只有5%,也意味著經濟産出大於增長率為14%的2007年,因為今天中國經濟規模比那時大得多。蘇格蘭皇家銀行高路易説,按市場匯率計算,2013年中國每人平均收入只有美國的13%,所以有充分增長空間來追趕美國。與此同時,很多中國人正變得越來越富有,據麥肯錫諮詢公司估計,到2020年,年收入在1.5萬至3.3萬美元之間(對中國中産階級的粗略定義)的城鎮家庭比例將達到59%,2010年時只有8%。製造業正受益於對勞動生産率、自動化和地區供應網路的投資。未充分發展的服務業也代表著一個巨大機會。

  福布斯中文網9月9日稱,中國8月大宗商品進口狀況相對良好,雖然低於7月水準,但基本上呈同比增長狀態。如油價下跌促使中國原油進口量與2014年8月相比增加了5.6%;來自巴西和美國的大豆進口量同比顯著增加了29%;銅礦進口量同比增加了19.8%。

  美國《國家利益》網9月9日稱,中國確實在進行經濟轉型,即從出口、投資和重工業轉向消費和服務拉動。儘管製造業産量指標疲軟,出口增長放緩,但近幾個月房地産建設衰退已見底,銷售與價格都有所恢復。不同尋常的是,去年中國消費增長對GDP貢獻率超過投資,GDP整體增長的一半是由服務業、而不是重工業貢獻的。結果就是,儘管GDP增速放慢,但就業仍然堅挺,這是因為服務業提供了大量崗位。因此,市場看到的那些顯示中國正在崩潰的跡象,恰恰是中國正在成功實施轉型的跡象。

  英國《獨立報》8月29日刊文稱,不管中國股市表現如何,中國發展故事都令人驚嘆,而且在未來20多年內,中國將可能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與上世紀50年代的日本合資企業一樣,與西方汽車製造商、飲料企業、工程和電子企業合作的中國合資企業也將帶來技術轉讓。

  香港《文匯報》9月11日發表社論稱,中國經濟運作保持在合理區間,總體上還是在平穩健康發展之中,上半年中國經濟總量在超過10萬億美元基礎上同比增長7%,這一年7%的增量超過了過去10%增長。服務業佔國內生産總值比重上升到49.5%,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60%,高技術産業增速明顯快於整體工業,資訊、文化、健康、旅遊等消費需求旺盛。中國經濟在繼續惠及世界,上半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在30%左右。這些事實都雄辯地説明瞭世界經濟需要一個穩定增長的中國,而中國也正在努力地改革和發展之中,相信在正確的方針指導之下,暫時的困難一定能夠克服,維持經濟適度增長目標也一定能夠實現。

  境外機構和專家均對中國經濟充滿信心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表示,中國經濟正在向新常態轉型,即轉向更安全和可持續經濟增長軌道。隨著中國經濟重心轉向勞動力更為密集的服務業,儘管經濟增速有所回落,但勞動力市場依然保持穩定,從而有力支撐家庭消費,預計受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升值,以及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下降影響,今年中國通脹率將維持1.5%。IMF全球副總裁朱民在達沃斯會場指出,中國經濟目前的主要問題是結構轉型,中國經濟需要從投資出口型轉向服務消費型。中國經濟增長仍在正軌,而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是經濟轉型結果。

  《經濟學人》全球總編輯貝德斯9月11日表示,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是自然現象,未來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將在服務業與消費板塊尋找到突破。目前中國正在向一個成熟的經濟體轉變,增速放緩反而更利於日後的健康發展。目前,中國正面臨股票與貨幣市場的動蕩,但應看到創新在中國經濟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尤其是活力十足的私營企業將是帶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他舉例稱,中國網際網路企業主導了創新,在智慧儀器等方面取得了快速發展。中國人力資源相對豐富、人們上網時間多、智慧設備應用廣泛,這些都是中國網際網路産業快速發展的因素。

  惠譽亞太區主管高翰德表示,目前市場對中國短期宏觀經濟前景可能過分悲觀,中國經濟未必硬著陸。中國需求及産出指針都顯示,雖然出口、投資及製造業經濟數據疲弱,但消費及勞動力指標仍強勁。內地金融市場將逐步轉為市場導向,過去兩個月的股市波動並未影響消費。

  匯豐銀行亞洲股票策略主管赫勒爾德.范德林德發表文章稱,中國出口業以足夠競爭力安然渡過此輪經濟放緩和新興市場動蕩,部分原因是中國一直存在地域專業化集群效應。先進的産業集群,如珠三角東莞市大批台灣科技公司集群,江蘇無錫的光伏産業集群,深圳的電子産業集群,以及佛山成熟的家用電器産業和陶瓷産業集群。這些集群的出現正在改變亞洲供應鏈。越來越多生産過程在中國內地及香港完成,中國正在製造越來越多的零件。中國出口産品中進口零件佔比已從1990年代中期巔峰時的60%,下滑至如今的35%左右。這反映出中國公司用國産投入品替代外國投入品的飛躍,正是由於中國擁有別國難以複製的高效供應商集群。

  德國發展研究院的阿道夫 萊施認為,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內需在經濟中的比重還較低,這意味著仍有很大經濟增長潛力。加拿大國際治理創新中心項目負責人多梅尼科 隆巴爾迪表示,金融危機後,中國成為全球經濟增長領航者,中國股市最近雖有動蕩,但我不認為有任何跡象表明,股市下跌將轉化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顯著下降。土耳其經濟政策研究基金會主席居文 薩克表示,中國經濟很多領域存在投資過熱現象,經濟增速下降是正常的,中國經濟依然在保持增長。中國金融市場國際化程度有限,因此我不認為中國經濟遇到了大問題。

  德國大眾集團董事長文德恩表示,沒有理由去唱衰中國經濟。在中國,依然有數以百萬計的人打算購買他們人生中的第一輛汽車。中國的中産階級在增長。在中國西部地區潛力尤其大。事實上,中國汽車市場正在變得更加成熟,其增長速度不再像以往那般驚人。中國現在正逐步接近發達國家市場形態。但不論怎樣,對汽車業而言,中國依舊是最為重要的增長型市場。

  德意志銀行認為,中國股市,尤其是在港股上市的公司,估值已極其便宜。從金融危機以來的市場走勢看,當前8.2倍市盈率是一個重大估值支撐,而1.1倍市凈率已低於2011年10月初歐債危機最嚴重時期,以及2013年6月中國銀行間市場出現流動性危機時期,已接近2008年9月金融危機底部水準。中國股市極低的估值意味著年底之前將大幅上漲,預計恒生國企指數(HSCEI)年底之前將漲至13000點,較9月8日收盤高出37%。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