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10日 星期五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居民區建養老院遭反對 民生建設要多投石問路

  • 發佈時間:2015-08-24 07:21: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李春暉

  上海某居民小區附近要修建養老院,近90%的住戶投了反對票。居民並非不需要相關服務,而是在養老需求之外,還有心理訴求、經濟利益等其他需求。如何找到多種需求的平衡點,是當前切實提升民生保障水準要解決的現實問題。為此,政府和機構要多向群眾“問路”、多向市場“問路”

  上海某居民小區附近要修建一座養老院,這本來是件好事。然而,小區近90%的住戶明確表示不願與養老院做鄰居。以保障民生為出發點的項目遭到周邊群眾的強烈反對,著實令人意外。

  是當地不需要養老服務嗎?並不是。據了解,小區所在街道的老齡化率為33%,養老床位吃緊。補充位於城區、配套完善的養老設施,應該説正是群眾生活所需。是該項目違規建設嗎?也不是。養老院與居民小區是兩個獨立院落,選址上並無不妥,運營內容符合規定,項目也由當地政府審批通過。然而,這一民生項目卻不合民意,問題究竟出在哪?

  總結起來,居民反對養老院的原因有二:一是無法承受身邊“老人即將離世”帶來的心理壓力,認為養老院的存在有可能影響生活環境和心情;二是擔心小區房價會因此降低,導致經濟利益受損。可見,居民並非不需要相關服務,而是在養老需求之外,還有心理訴求、經濟利益等其他需求。也許這些需求較難理解,卻也不能忽視,需要尊重。上海小區並非孤例,出於相同顧慮,2014年江蘇某地也發生過類似事情。

  如何找到多種需求的平衡點,是當前切實提升民生保障水準要解決的現實問題。相比于農田水利、城市管網、軌道交通等民生基礎設施“大需求”,養老服務、健康産業、體育休閒等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出現的民生新需求正呈現出新特點——趨勢性、普遍性需求與個性化、多樣化需求並存,設施建設等“硬需求”與心理、環境方面的“軟需求”同在。“一刀切”地用規模和數量補缺口,只關注一種需求而忽視其他需求,難以獲得群眾廣泛認可。比如,某地建設大批保障房,周邊醫療、教育、商業、交通等配套跟不上,百姓即便缺房也不想住進去;某地體育場館建設齊備,使用費用卻居高不下,群眾迫切需要的平價健身場所蹤影難覓……這些“怪現象”歸根結底,都是供給與需求沒有實現精準對接。

  應對新情況,民生領域的工作也要更接地氣、更精細化、更有針對性,在實現民生保障普惠性的基礎上,精準對接多樣化民生需求。為此,政府和機構需要多方“投石問路”。一是要多向群眾“問路”。廣泛徵求意見、了解群眾想法、獲得群眾支援,使群眾真正參與到民生建設中去,不能只憑統計數據研判群眾的多元需求。二是要多向市場“問路”。對許多PPP模式的民生項目而言,必須有更為精準的市場調研和市場定位,用更加靈活的市場化手段助推項目落地,在競爭中進一步創新供給的形式和內容,讓民生項目建得了、作用大、活得好,避免“好事難辦”的尷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