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11日 星期六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新輪價改被稱23年來力度最大 每一步都精心測算

  • 發佈時間:2015-08-19 20:42:43  來源:瞭望  作者:陳融雪  責任編輯:王斌

  價格改革:“硬骨頭”怎麼啃

  闖過這道關,既需要改革決心和政治勇氣,亦需把握時機;不僅要破除舊體制,更要立起新規矩;在“放”與“管”之間,還需要精明的算賬和監測管控

  中共十八大三中全會提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2014年11月15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將加快推進價格改革,更大程度讓市場定價。

  “價格改革難度很大,但它有利於長遠,是建立市場機制必須要闖的一道‘坎’。”李克強強調,“價格改革不推進,市場化改革的關鍵問題就等於沒抓住!這是一項啃硬骨頭的改革,是一場攻堅戰!”

  這次會議審議通過《近期加快推進價格改革工作方案》,並陸續印發了30多個文件。

  新一輪價格改革由此啟動,被稱為“中國1992年以來力度最大的價格改革”。

  作為這場改革的具體執行者,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司長許昆林接受《瞭望東方週刊》採訪時稱:“價格改革牽一髮而動全身,我們一直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對於這一改革的風險,若按五星評級,有專家的評估為五顆星。

  許昆林告訴本刊記者,以1998年《價格法》實施為標誌,中國絕大部分商品服務價格已經放開,現在剩下的是一些影響面較寬、後續産業鏈較長的基礎性産品。如天然氣、電力和醫藥,或涉及壟斷、利益複雜,或與民生相關。

  在他看來,闖過這道關,既需要改革決心和政治勇氣,亦需把握時機;不僅要破除舊體制,更要立起新規矩;在“放”與“管”之間,還需要精明的算賬和監測管控。

  1992年以來力度最大

  “自2014年11月1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推進價格改革以來,半年間,中央政府已放開下放了近60項商品和服務的價格。全部農産品、絕大多數藥品、絕大多數專業技術服務的價格,都已交由市場定價。”許昆林説,新修訂的中央定價目錄,預計將比2001年減少80%。

  這輪改革,對於國民而言,最直接的感受包括汽車加油便宜了、買不到的低價藥重現了、坐飛機不收燃油稅了……

  中國的價格改革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1988年,鄧小平決心推進價格闖關。傅高義的《鄧小平時代》一書中寫道,鄧小平説,“趁我們老同志還在,勇敢闖過這一關。”

  價格改革之所以被稱為“闖關”,是因為此前的波蘭因放開食品價格,影響工人生活,導致大罷工和波蘭共産黨的下臺。

  中國“價格改革”的代價究竟會有多大、能否平穩推進,沒有誰可以打包票。1988年的價格改革,在“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高程度”通貨膨脹的壓力下,持續了短短3個月就按下休止鍵,並不得不進行為期3年的“治理整頓”。

  直至1992年,鄧小平再度推動價格改革闖關。放開了除鹽和少數基本治療藥品以外全部輕工業産品的價格。

  以1998年《價格法》的實施為標誌,中國絕大部分商品服務價格已經放開,現在剩下的是一些影響面較寬、後續産業鏈較長的基礎性産品,如石油天然氣、電力和醫藥。

  而此輪改革將啃下這些“硬骨頭”。

  “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精神,中國將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許昆林説。

  時機、誤解與教訓

  價格改革能否順利推進,不僅需要政治勇氣和改革決心,還需要良好的時機。

  “價格一端連著生産,一端連著群眾。最擔心的是一放就漲,一放就亂。”許昆林告訴《瞭望東方週刊》,“現在是改革的好時機。”

  他認為,當前,無論是PPI(工業生産者出廠價格指數)還是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都處於較低點,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回落,輸入性價格處於低位,如果把握得當,對企業和居民生産生活不會帶來太大影響,居民對價格的心理接受度也更容易把控。

  按照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4年CPI同比上漲1.5%,PPI同比下降1.9%。今年上半年,CPI同比上漲1.3%,PPI同比下降4.6%。

  不過,一個客觀的挑戰在於,人們對價格波動的感受並非總是“客觀”的。

  “價格改革十分敏感。比如油價半月一調,很容易成為社會不滿的發泄口。”國家發改委價格司石油天然氣價格處調研員淩忠果告訴本刊記者,“時常有人抱怨油價漲了,我們只能一遍遍解釋。”

  常見的問題包括,中國的油價為什麼要和國際接軌?

  淩忠果的回答是:“隨著中國的高速發展,石油對外依存度已達60%,用油增量已佔世界增量的半壁江山,而單位GDP能耗遠遠高於歐美國家。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中國成為了全球最大的SUV汽車市場。油價與國際接軌,有利於推進節能減排。”

  淩忠果説,對於油價,另一個常見的“抱怨”是為什麼漲多跌少?這純屬誤解。

  “事實上,國家頂了很大壓力,有時該漲不漲,就是考慮了消費者的承受能力。”他舉例説,“從2003年到2008年,國際油價從一桶30多美元漲到140多美元,而我們該漲100元,卻不調價或者只漲50元,結果導致油荒。”

  “2008年油荒時期,基本所有的加油站都只能加50元的油,幾乎所有高速公路上的加油站都排著長隊。”淩忠果回憶説,“我們當時調研,從石家莊到廣東的貨車,原本一天的路程,走了三五天。

  最終,國家決定在當年6月20日提價,每噸上升1000元。

  “我們在世界石油定價體系中十分被動,這些年來多付出了數以億計的代價。所以我們吸取教訓,在天然氣上一定要有話語權!”淩忠果説。

  啃下第一口“硬骨頭”

  2015年7月1日,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在浦東陸家嘴正式啟動。

  當日,中石油挂出第一單,總共1400萬方,掛牌價2.6109元/方,摘牌方為上海管網。

  第二單是液化天然氣(LNG),由中海油挂出,掛牌價4200元/噸,成交量為2000噸,由新澳貿易摘牌。

  第三單是中石化華北銷售跟新澳成交的1500萬方管道天然氣(PNG)。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鄧鬱松告訴《瞭望東方週刊》:“這是第一次由三桶油在同一個平臺上交易,第一次實現了降價的交易。不僅有利於及時反映國內變化,也將完善亞太和全球的定價機制。”

  他表示,中國的天然氣改革在2015年稱得上是“快馬加鞭”。

  就在交易中心成立三個月前,中國天然氣價格並軌,並試點放開直供用戶的用氣價格,實現了2013年提出的三步走目標,從而為天然氣的網上公開交易打下基礎。

  天然氣、電力和鐵路等領域的價格改革,一直被視為“最難啃的硬骨頭”——第一口就得打破寡頭壟斷的體系。

  以天然氣市場為例,上游氣源主要由大型央企控制,油氣管網設施建設、運營主要集中于少數大型央企,主幹油氣管網處於高度壟斷經營狀態,部分省份也出現天然氣管網由地方企業壟斷經營的現象。

  站在國家的高度來看,天然氣清潔高效,不僅是資源能源,更是戰略能源。中國是全球第四大消費大國和第四大進口大國,對外依存度已破三成。建立交易中心將有助於完善亞太和全球的天然氣定價機制。

  “中國的天然氣和亞太石油掛鉤,因此長期溢價,無法和煤電競爭。”鄧鬱松介紹説,全球天然氣市場大致可分為北美、 歐洲、亞太三塊,北美市場化程度最高,價格最低,亞太價格最高。

  因此,中國的天然氣消費在一次能源中佔比僅6%,遠低於世界24%的均值。而中國正處在節能減排的關鍵時期。

  “過去由國家價格主管部門確定門站價格,定低了供氣企業不滿意,定高了地方政府不滿意。”淩忠果表示,“在交易中心的平臺上,天然氣交易將透明公開,並最終形成市場價格。從短期來看,雖然是動了大油企的奶酪,但他們終將受益於定價話語權。”

  各方已達成改革共識。但天然氣改革“硬骨頭”的第一口尚未完全咽下。

  鄧鬱松表示:“價格改革的最終目標無法單獨通過定價機制的調整來實現,必要的體制條件是管道的第三方公開準入、配氣方的公開準入以及上游氣源形成競爭格局。”

  “現在正在研究如何促進市場競爭,強化市場監管。”淩忠果透露。

  但他也有擔憂:“目前違法成本太低,而全國十萬座加油站,也還無法做到全面檢查。價格貿然放開,可能出現局部‘氣荒’和高價兩個風險。”

  每一步都精心測算

  “為避免改革對現有市場特別是居民生活的衝擊,既要區分存量和增量、居民和非居民、基本和非基本,也要兜住底線,完善價格補貼機制。有的改革還要一步步試點。”許昆林説。

  按照國務院對次輪價格改革的要求,既要“加快改革”,更要“成熟一項,推出一項”。

  “價格改革的複雜性在於,各行業、上中下游各環節以及不同地區之間,情況千差萬別,對改革的承受能力也各不相同。”許昆林認為,價格改革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

  “比如電力改革,每個國家的改革模式都不一樣。日本和法國是一體化模式,美國有三分之一的州在市場化,都要根據市場的具體情況而定。”國家發改委價格司煤炭電力價格處處長萬勁松告訴《瞭望東方週刊》,“中國的電力改革也是試點推進。”

  2015年1月,深圳市啟動輸配電價改革試點,標誌著中國電力市場化改革正式破冰。短短半年,試點已快速在深圳、內蒙古、安徽、湖北、寧夏、雲南、貴州等7地鋪開。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接受本刊記者採訪稱:“試點啟動的速度超出預期,表明國家加快推進電改的決心。”

  他分析説,本輪改革將有序放開輸配以外的競爭性環節電價,有序向社會資本開放配售電業務,有序放開公益性和調節性以外的發用電計劃。

  以最早啟動試點的深圳市為例,電網僅依靠網路資源收取“過網費”。這一做法將最終打破電網獲取購銷差價的盈利模式,而由送電、受電市場主體自主協商或通過市場化交易方式確定送受電量和價格,促進電價市場化。

  放權不等於放責

  許昆林表示,政府直接定價的項目少了,並不意味著擔子輕了。“我們要管住3%,管好100%。要更快,也要更好。”

  管住3%,即加強成本監審;管好100%,則是因為中國市場體系還不完善,法制觀念、誠信意識不健全,價格放開後,少數經營者為牟取暴利而實施價格壟斷,地區封鎖、行政壟斷現象時有發生。

  國家發改委發佈的6月全國價格舉報情況顯示,停車收費、物業管理收費、零售行業的不正當價格行為最為突出。其中,停車收費價格投訴居首。

  而備受關注的藥價,投訴數量並未出現異常。

  中國藥科大學醫藥價格研究所所長常峰告訴《瞭望東方週刊》:“藥價改革現行平穩。”

  但眼前的“平穩”,依然讓國家發改委價格司醫藥價格處副處長朱德政“牽腸挂肚”。他説,最需要關注的就是不合理的漲價和借改革之機漲價。

  2015年6月1日起,中國取消絕了大部分藥品的政府定價,將逐步建立以市場為主導的藥品價格形成機制。這被稱為中國藥品定價史上的最大改革。

  朱德政表示,此次藥品定價權放開,主要基於醫保控費能力和招標監管能力的雙雙增強。“接下來,要監測市場價格的變化,並做好資訊發佈工作。”

  發改委已部署各級價格主管部門開展為期半年的藥品價格專項檢查。

  哄抬特殊患者的特殊用藥價格、相互串通、操縱市場價格等藥品價格違法行為,將列入價格誠信記錄,其中涉及藥品生産經營企業的嚴重違法行為,將根據相關規定列入藥品集中採購不良記錄,建議有關部門依法取消相關企業産品入圍資格,兩年內不接受該企業的任何産品集中採購申請。

  不僅如此,朱德政透露,還將重點監測藥品價格,包括獨家生産藥品、專利藥品、市場銷量大、臨床使用頻次高,以及社會關注度高和供應短缺的藥品。“計劃今年出臺政策。發現價格異動將開展成本調查和價格監督檢查,指導企業依法行使定價自主權,查處價格違法行為。”

  “價格監管是價格改革的重要部分,也是難度更大的價格改革。”許昆林表示,“改革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