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上半年地方GDP總量再超全國2.7萬億 差額逐年擴大

  • 發佈時間:2015-07-29 07:52:38  來源:中國廣播網  作者:王忻  責任編輯:李春暉

  隨著2015年上半年告一段落,全國各省市已經陸續交出了2015上半年GDP的“成績單”。截止7月28日,除黑龍江、吉林、內蒙古、西藏4省未在其統計局官方網站上公佈外,其餘27省市均已公佈各省的GDP數據。

  “各省總量”超“全國”並非新鮮事

  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中國國內生産總值(GDP)為29686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7.0%。據陜西省統計局發佈的“2015年1-6月各省生産總值”顯示(記者致電其工作人員,稱該數據來源為國家統計局),全國31省市的GDP之和達到323974.17億元,“各省總量”超過“全國” 27106.17億元。

  

  地方省市GDP之和再次超出全國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從年度數據來看,此前幾年也一直存在這個問題。央廣網財經記者統計了近五年個省市的GDP數據發現,從2010年至2014年,官方發佈的國內生産總值分別為408903、484123.5、534123、588018.8、636462.7億元,而31省市的GDP數據之和卻連年超出全國,2014年超出全國47804.75億元,而且差額越來越大,呈逐年遞增的態勢。

  

  

失準是演算法不同還是地方“注水”?

  GDP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産活動的最終成果。GDP是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狀況和發展水準的重要指標。

  為何同一概念,地方和全國的數據竟會相差如此之大?記者從國家統計局了解到“季度GDP核算概述”。概述稱,GDP核算有三種方法:生産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反映國民經濟生産活動成果。

  生産法是從生産的角度衡量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新創造價值的一種方法,核算公式為:增加值=總産出-中間投入;收入法是從生産過程創造收入的角度,增加值由勞動者報酬、生産稅凈額、固定資産折舊和營業盈餘四部分相加得到;支出法是從最終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內産品和服務的最終去向,包括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和貨物與服務凈出口三個部分。

  國家統計局發佈的季度GDP是以生産法為基礎核算的結果,而各省市的GDP演算法也許方法不同,産生誤差在所難免。但是,每年4萬多億的差額恐怕並不是因演算法不同而産生的“誤差”而已。

  那麼,巨大的差額由何而來?有分析指出,地方數據注水是産生差額的主要原因之一。從數據反映的情況看,即使本屆政府強調地方考核淡化GDP,見效也還需要時間,尤其是在經濟下行壓力仍存的當下。據了解,今年上半年31省市GDP增長率僅有11個達到年初設定的年度增長目標;各地經濟增速整體雖相比一季度加快,但是和去年同期比較,放慢是普遍態勢。

  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表示,近年來各省增長率普遍偏高,有時甚至所有省份的增長率都高於全國,究其原因,在於一些地方政府干預統計工作,報高不報低。這種現象在各級普遍存在,基層尤為突出。

  統計局局長曾痛批地方統計數據作假

  原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在去年3月份曾經提到,近年來一些地方存在或多或少的GDP崇拜傾向,為了增加GDP總量,不計消耗、不計環境的損害,個別地方甚至出現弄虛作假。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民經濟綜合司副司長叢亮也表示,全國各地區生産總值的加總要比國家統計局核算的GDP大,原因之一在於“一些地方為追求政績,在GDP核算當中有一些水分,也是客觀存在的。”

  對於地方數據注水,馬建堂坦言“感覺壓力很大”,他懇請地方保證統計數據的品質。馬建堂稱:“我們的數據不是做給領導人看的,它關係到積極的財政政策、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是否要繼續執行。”針對國家和地方統計數據不匹配等問題,他指出國家要統一核算地區GDP方案,改進地區GDP審核與評估,統一國家與地區分行業增加值核算方法。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