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官員:GDP增長7%是標準中高速
- 發佈時間:2015-07-20 08:10:51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李春暉
人民日報版面截圖
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認為,上半年經濟運作壓力雖大,但亮點頗多
評上半年經濟
如全年能實現7%的目標,那麼GDP增量將創6年來最高
記者:上半年,中國經濟似乎經歷了“低”速度的煎熬,您個人有什麼感受?怎樣評價這個速度?
潘建成:這個“低”的引號用得很好。在我看來,7%的速度是標準的“中高速”,符合預期,也是努力實現的目標。事實上,按不變價計算,今年全年若實現7%的增長目標,那麼GDP增量將超過2010年成為6年來增量最高的年份,要知道2010年增長率可是兩位數(10.4%)。
經濟增速並不能説很低,但不少人感受煎熬的現象也確實存在。這是因為,實現這樣一個看似“低”的目標付出了艱辛的努力。這是在全球經濟復蘇乏力、上半年出口明顯下滑的背景下實現的,是在産能過剩形勢依然十分嚴峻、PPI(工業生産者出廠價格指數)連續40個月下行的背景下實現的,是在房地産市場出現調整的背景下實現的,是在資源環境保護力度加大、企業環保支出增加的背景下實現的。其中,特別受煎熬的是煤炭、鋼鐵等資源和原材料産業以及資源産業密集的地區。我認為,這就是“三期疊加”在延續,是我們經濟轉型過程中的陣痛。我們需要咬緊牙關挺過去。
記者:您認為上半年經濟的亮點是什麼?
潘建成:我歸納了三大亮點。
一是轉型力度加快,創新驅動力增強。在上半年工業增長同比放緩2.5個百分點的同時,高技術産業增長同比僅放緩1個多百分點,比規模以上工業快將近5個百分點。經濟相對發達地區尤其是東部沿海的大部分地區,現代服務業較快發展,傳統工業轉型升級加快,體現了在“三期疊加”的壓力下、在創新驅動政策的鼓勵下,東部沿海突破重壓率先發展。據了解,1—5月,廣東先進製造業和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增長分別高達30.2%和42%,技術改造投資增長56%;江蘇、浙江的技術改造投資增長也都超過20%。
二是消費動力不斷增強。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的調查顯示,今年上半年消費者信心繼續表現出上升的趨勢,消費意願不斷增強。按支出法計算的國內生産總值中,上半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到60%,比去年同期提高5.7個百分點。
三是經濟增長對資源的依賴減弱。今年以來,用電需求比去年明顯減少,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9%,新環保法實施加大了環境保護的力度,近期北京出現持續久違的藍天白雲,一定程度上也是環境保護帶來的好現象。
記者:目前經濟下行的壓力是否依然較大?
潘建成:當下經濟下行壓力確實較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國際經濟不確定性加大,我國出口環境依然不容樂觀。7月9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微網志]發佈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測2015年全球經濟增長3.3%,比4月的預測值下調了0.2個百分點。
産能過剩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去庫存化過程尚未結束。儘管採取了很多措施化解過剩産能,近年來工業企業的設備利用率未見回升,不少産業的産能過剩形勢甚至更加嚴重。而且,問題的複雜性在於,化解部分産能過剩可能會引發新的産能過剩。比如不少西部地區企業因為煤炭産能過剩,煤炭價格持續下跌,加大了煤炭轉化産業的投資,無形中加劇了電解鋁、天然氣化工産能的過剩。這就是結構調整的陣痛。在産能過剩的背景下,伴隨著PPI的持續下滑,今年以來工業企業的存貨與産成品資金均呈現持續下行走勢,而去庫存又對未來一個時期的PPI施加了壓力,形成惡性迴圈。
部分地區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當前,由於受資源型産業下滑的影響,東北以及西北和華北的部分地區經濟發展遇到較大困難,主要表現為工業增長下滑,企業效益不佳,投資意願低迷,其中部分地區失業率有所上升。
協調穩增長與改革轉型的難度加大。二季度經濟學家調查結果顯示,關於當前中國經濟要注意防範和化解的主要風險,經濟學家選擇比重幾乎並行排在前兩位的是經濟增長下滑(61%)和經濟轉型進展緩慢(60%)。這一結果或許表明,當前同時保持經濟平穩增長和加快推動改革轉型的難度加大。
判通縮壓力
不認為當前經濟已出現通貨緊縮,目前我國經濟運作依然保持在合理區間
記者:PPI已連續40個月負增長,您認為通縮壓力有多大?
潘建成:首先,我不認為當前經濟已出現通貨緊縮。通貨緊縮有多種定義,但都包括物價普遍的持續的下降。目前PPI確實出現了罕見的持續40個月下跌的情況,但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仍保持上漲,今年上半年漲幅穩定在1.4%左右。亞洲金融危機期間,我國確實一度出現通貨緊縮,1997年6月開始PPI持續31個月為負,此後半年多CPI出現連續22個月為負;2001年4月開始PPI連續20個月為負,半年後CPI連續12個月為負。目前的情況與那時有很大區別,特別是工業生産領域價格持續在跌,而消費領域的價格則仍保持溫和上漲。從影響CPI的因素分析,未來一兩年CPI也不大可能出現負值。
其次,我認為討論通貨緊縮的目的主要還是判斷經濟是否出現全面衰退,或者出現全面衰退的前兆。為此,有學者將通貨緊縮定義為物價的全面持續下跌、貨幣供應量的持續下降以及相伴隨的經濟衰退。這裡不僅物價的全面下跌不成立,而且上半年我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仍保持10%以上的增長,增速明顯高於GDP增速與CPI之和,上半年新增人民幣貸款6.56萬億元,同比多增5371億元,這些根本不符合貨幣供應量持續下降、流動性全面緊縮的定義。更重要的是,當前的經濟形勢與經濟全面衰退相去甚遠。國際上討論的經濟衰退往往指經濟負增長,而我國上半年經濟增速為7%,仍處於中高速水準,在當前各國的經濟增速排名中依然名列前茅。
看經濟運作是否正常,關鍵要看就業是否正常,居民收入是否穩定,社會保障是否在完善之中。據統計,上半年大中城市調查失業率基本穩定在5%左右,全國居民收入實際增長7.6%,快於GDP增速,城鄉居民的醫保、養老保險的受益人群不斷增加。回顧亞洲金融危機期間,通縮發生時,我國城鄉居民收入一度出現相當低的增長,比如1996年和1997年,城鎮居民實際收入增長低於4%,1999年和2000年,農村居民收入增長低於4%。這些數據表明,目前我國經濟運作依然保持在合理區間。
説股市波動
政府採取果斷措施遏制了持續暴跌,有效緩解了股市劇烈波動可能對經濟産生的影響
記者:在上半年收官之際,中國股市出現了劇烈波動,您怎樣看待其對宏觀經濟的影響?
潘建成:這次股市劇烈波動暴露了我國證券市場發展中存在諸多亟待完善的課題,包括證券交易和風險監管的機制設計、危機防範和應對、關聯市場包括場外配資市場的監管以及投資者的風險教育等等。事件發生後,政府採取果斷措施遏制了歷史罕見的持續暴跌,避免了可能爆發的系統性風險,有效緩解了股市的劇烈波動可能對整個經濟産生的影響。可以説,從目前的形勢來看,股市的波動對宏觀經濟的影響不大,金融系統有序運作,投資者的信心在逐漸恢復,影響下半年宏觀經濟運作的外部環境沒有因為股市波動而發生大的變化。
看下半年走勢
多數經濟學家、企業家對下半年的經濟走向持謹慎樂觀的態度
記者:下半年中國經濟的外部環境怎樣?
潘建成:從經濟週期運作的角度看,當前世界經濟仍處於國際金融危機之後的深度調整之中,沒有呈現全面穩定的復蘇趨勢。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沒有明顯的改善跡象。最近一段時期以來,我國倡導共建“一帶一路”,很多沿線國家積極響應,有望借此加強國際經濟交流與合作,實現共贏發展,同時一定程度上會改善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
記者:經濟學家和企業家對下半年的預期怎樣?
潘建成:二季度百名經濟學家調查結果顯示,今年二季度經濟學家信心指數與上季度基本持平,28%的經濟學家預期下半年經濟形勢可望“好轉”,57%預期“大致持平”,只有15%預期會“惡化”。這表明,經濟學家對下半年的經濟走向持謹慎樂觀的態度。工業企業景氣調查結果顯示,企業景氣指數為118.5,雖比一季度回落5.8點,但仍高於景氣臨界值100,處於正常的景氣區間。企業家對下半年的預期也是謹慎樂觀,認為下半年經濟形勢“好”的比認為“差”的多近20個百分點。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