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中國首次公佈全口徑外債數據 總體債務風險可控

  • 發佈時間:2015-07-18 07:09:13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田燕

  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17日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末中國全口徑外債餘額為102768億元人民幣,等值16732億美元。這是中國首次公佈全口徑外債數據。此前中國外債統計中未包括人民幣對外負債。

  據了解,首次納入統計範圍的人民幣外債餘額為49424億元人民幣(等值8047億美元),佔全口徑外債餘額的48.1%。若按調整前口徑(外幣外債)計算,中國外債餘額較2014年末減少3%。

  為何要公佈全口徑外債數據?人民銀行、外匯局有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跨境人民幣業務迅猛發展,人民幣外債規模不斷增加,為更全面反映中國外債總體規模,從2015年起國家外匯管理局按季對外公佈全口徑外債數據。

  “將人民幣外債納入總體外債統計,僅是外債統計方法上的調整,不會增加實際的對外債務償付金額。因此,外債數據口徑的調整不會引起中國外債償還責任的變化。”這位負責人表示。

  該負責人表示,根據世界銀行發佈的《全球發展融資2012》和《外債數據小手冊2012》,2010年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債務率、負債率、償債率、外匯儲備與短期外債的比例分比為69%、21%、10%和137%,而中國2014年的數據分別為35%、8.6%、1.9%和562%,説明用上述指標衡量的中國外債可持續水準較高,總體風險不大。

  如何看待人民幣外債在全口徑外債中的佔比接近一半?人民銀行、外匯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從3月末人民幣外債的構成來看,主要是非居民存款和貿易融資類人民幣外債,兩者合計佔比近60%。

  其中,非居民存款主要是境外機構持有的人民幣存放于中國境內銀行産生的外債,説明非居民持有人民幣資産的意願較強,有利於更好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貿易融資類人民幣外債基於進出口貿易背景,主要是境內金融機構為進出口企業提供的融資産品而産生的對外負債,這部分外債實質上是伴中國跨境貿易中人民幣結算佔比增加而自然産生的。

  目前,中國已是高度開放的經濟大國。自2009年7月人民幣國際化啟動以來,人民幣跨境結算規模持續高速增長,結算額從2009年的36億人民幣擴大到2014年的近10萬億元人民幣。

  人民幣跨境收付佔中國本外幣跨境收付的比例從2010年的1.7%提高至2014年的23.6%,2015年1至5月上升至27.7%,人民幣已成為中國第二大跨境收付貨幣。

  從國際上看,由於歐美等發達經濟體的貨幣國際化程度高並已成為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其本幣外債佔比普遍較高,如美國和德國2014年末本幣外債佔外債總額的比例分別為93%和72%。中國本幣外債佔比(48.1%)低於歐美發達經濟體,但高於主要亞洲新興市場經濟體。

  “今後,隨著中國經濟金融的快速發展,以及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尤其是‘一帶一路’戰略逐步落實等,人民幣國際化程度將進一步提升,以非居民持有人民幣資産形式錶現出來的人民幣外債仍然會繼續增長。”這位負責人表示。

  對於中國外債中短期外債佔比較大的情況,該負責人表示,在短期外債中,一半以上是與貿易有關的信貸,這部分外債有真實的貿易背景,償付風險有限。另外,中國短期外債與對外貿易和外匯儲備相比規模不大,短期外債風險可控。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