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對中國製造業不能自我唱衰

  • 發佈時間:2015-07-07 08:35:19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少雷

  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原局長 張國寶

  最近看了某媒體刊發的《浮誇十年,悲情十年,未被尊重的十年中國製造業》一文,文章認為“無論是高精度製造,還是流程工藝水準,抑或是基礎零件加工,中國都談不上領先世界,就更不要説匹配于‘製造強國’的水準了”。

  我把這篇文章認真地看了兩遍。這篇文章中某些抱怨有一定道理,例如與房地産、金融業等虛擬經濟比較,製造業的利潤率較低,導致貸款、資金、人才等資源配置向房地産業、金融業、虛擬經濟領域更多地傾斜,而製造業的財務成本、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製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沒有被充分認識。

  但這篇文章有些以偏概全。一個把釘子叫做“洋釘”的國家,經過幾十年的努力,變成了製造業生産總量世界第一的、産業門類齊全的製造業第一大國,對這一事實我們不能視而不見。

  我到當時國家計委工作的上世紀80年代,中國所需要的發電設備至少有一半是要從國外進口;而現在中國的各類發電設備不僅技術檔次上了巨大的臺階,達到了國際先進水準,有的還領先於國際先進水準,而且成為全球最重要的發電設備出口國,僅印度每年就要從中國進口1000萬千瓦以上的發電設備。前段時間我之所以給一家叫做天狼星的民營公司將66萬千瓦發電設備出口到俄羅斯點讚,就是感慨于我們國家發電設備製造能力的巨大進步。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營口、綏中、神頭等發電廠的發電設備是從蘇聯和捷克進口的。而現在,中國是生産和應用百萬千萬超超臨界發電設備機組最多的國家。

  中國的水力發電設備走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之路已經能夠生産世界上最大的80萬千瓦水輪機組。中國的太陽能風力發電設備目前在世界上最具出口競爭力。20年前中國只能生産22萬伏以下的設備,第一條葛洲壩到上海的50萬伏直流輸變電設備全套引進國外産品,而現在中國能夠生産800千伏直流、1000千伏交流輸變電設備,而且出口到巴西等國。

  再以造船工業為例,1972年我國生産的船舶只佔世界份額的2%,而現在我國生産的船舶已佔世界份額的43%以上,成為世界第一造船大國,即使按技術含量折算成標準噸,我國産量也居世界第一位。過去不敢問津的LNG運輸船、萬箱級集裝箱船、海上浮式生産儲油輪等高端船舶和981深海鑽井平臺也陸續生産出來了。正因為有了造船工業的基礎,我們現在才有能力生産包括航母和導彈驅逐艦在內的海軍裝備。

  再以通信設備為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不會生産數字式程式控制交換機,我曾經陪時任國家計委副主任趙東宛到日本去買他們的二手設備。而現在我國的華為、中興等通信設備製造企業生産的設備已經令西方同行刮目相看。我們的軌道交通設備大家都知道了,不用贅述。

  還有冶金裝備,寶鋼一期全套進口,現在我們8億噸生産能力的裝備大部分是自己生産的。還有核電裝備,從必須全套引進設備到有能力出口核電站。在此不一一列舉。

  所以我們看問題要辯證地、歷史地、全面地看,不能搞民族虛無主義,唱衰自己。我們承認自己還有差距,特別是原始創新能力不足,但是也應該看到這種差距在縮小,更不能人云亦云,幫腔學舌。

  現在德國搞了“工業4.0”,我們很多人大概內容都沒看過就奉若神明。德國製造的嚴謹,工藝技術的確值得我們學習敬佩,但德國不是什麼都強,資訊産業就是個薄弱領域。上世紀80年代我到日本去,德國西門子就在向東芝引進8K的積體電路,但是到現在,德國的電子資訊化産業還是不能居領先地位。在自主創新上我們已然看到了中國可喜的苗頭,深圳的産業就是很好的縮影。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