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需要轉型再平衡:最後還是靠實體經濟
- 發佈時間:2015-05-14 07:24:14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王斌
●真正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是效益問題,是企業盈利水準的下降。“盈利下降以後財政就會出問題,財政壓力比較大。這是我們現在面臨的最大挑戰。”
●中國經濟現在需要實現新的平衡,需求端放緩了,供給端也要減,和需求端能夠平衡,這就叫作轉型再平衡。
●中國經濟在一個新的水準上達到平衡,企業普遍都盈利了,而且具有穩定性,我們就會進入一個新的增長平臺。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出席中國城鎮化高層國際論壇和第十二屆北大賽瑟(CCISSR)論壇並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就中國經濟如何實現“轉型再平衡”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劉世錦認為,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是符合經濟規律的,是必須要發生的。經濟將在今年或明年探底成功,當前經濟最大的問題不在於增速的下降,而是企業盈利水準下降,以及由此帶來的一系列問題,為此中國經濟需要轉型再平衡。
經濟增速由高速到中高速符合規律
劉世錦首先指出,中國經濟已進入新常態。新常態一個最重要變化是增長速度放緩,進入增長階段的轉換,由過去的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這幾年,大家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存在分歧,但是我們認為這是經濟規律使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是必須要發生的。
“2010年,我帶領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團隊曾經做了一項研究。我們分析了一些國際經驗,提出了一個判斷,認為中國經濟在2013到2015年左右應該有一個比較明顯的回落。事實也確實如此,從2010年一季度開始,中國經濟在應對經濟危機,經濟出現回升以後,呈回落態勢。”劉世錦表示。
不過,劉世錦也指出,雖然中國經濟最近幾年處在調整過程中,速度逐步放緩,但表現還是相當好的。“我們不要光盯著增長速度,還要看看速度背後發生的經濟結構和增長動力的變化。就業總體上不錯,企業效益前兩年雖然有所下降,但總體上趨穩;財政收入有所降低,但增長也還可以;風險控制有些問題,但是還守住了不發生區域性、全局性、系統性風險的底線;節能減排也有新進展。取得這些成績都很不容易。最重要的是,中國經濟結構由過去以投資、工業為主,更多地依靠外需和勞動力投入,正在或者已經進入更多地依靠服務業、更多地依靠內需、更多地依靠消費、更多地依靠提高要素生産率的軌道。這些好的變化具有長期意義。”
今明兩年中國經濟可能探底成功
針對當前人們普遍關心的經濟下行到何時結束,劉世錦判斷,中國經濟增長階段仍處在轉換過程之中,今明兩年很可能探底成功。他認為,中國經濟要完成探底需要滿足三個必須條件:
第一,高投資觸底。以往中國經濟高增長主要依託于高投資,高投資中主要包括三塊,基礎設施大體佔20%到25%,房地産佔25%左右,製造業投資佔30%以上,這三項合起來是中國投資的80%到85%,其中製造業投資直接依賴於基礎設施和房地産的投資以及出口的增長。中國的高投資要調整到位,就要有三個“落地”,通俗稱為基礎設施、房地産和出口這三隻靴子要落地。目前基礎設施投資和出口這兩個靴子已經相繼落地,房地産投資也開始回落。
“到目前為止,對於房地産調整還有很大爭議,有人認為是週期性的,但是我們的態度非常明確,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拐點。因為中國房地産70%以上的城鎮居民住宅的歷史需求峰值大概是1300萬到1400萬套,這個峰值去年就已經達到了,所以從去年開始到今年,甚至以後一段時間,基本上房地産將逐步走平或者還會向下走,房地産整個拐點出現回落到一定的程度。”劉世錦強調。
第二,嚴重過剩行業的退出和重組大體完成。過去一些年,由於基礎設施、房地産高速增長,拉動了煤炭、鋼鐵、鐵礦石、石油石化、建材等一系列重化工業的增長,所以當高投資速度放緩以後,供給端的這些重大工業也應相應減少速度,但是這個調整速度很慢,於是出現了所謂嚴重的産業過剩。這些行業裏面,工業品的出廠價格指數PPI,已經連續37個月負增長,所以需要實現嚴重過剩行業的退出和重組大體完成。標誌是低效企業關閉重組,産業集中度提高,嚴重過剩行業的PPI指標回升,相關企業逐步達到正常的盈利水準。
第三,新的增長動力可以填補投資減速和過剩行業調整留下的空間而有餘。主要包括製造業轉型升級、服務業特別是生産性服務業的擴展,更重要的是創新。
高增長能夠觸底,過剩的産能能夠調整到位,新的增長點能夠逐步起來,在這種狀況出現以後,中國經濟所謂中高速增長新的平衡點基本上就找到了。找到以後,中國經濟如果能夠再增長五年、十年或者更長一段時間,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是沒有什麼問題的。而且到那個時候,從國際比較的角度,到2020年,中國按照現在美元計算的國民GDP的總量將會趕上超過美國。
2015年一季度經濟數據顯示,中國GDP同比增長7%,經濟下行壓力繼續加大。那麼,應該如何怎麼看待這種壓企業盈利水準下降是最大挑戰力呢?劉世錦指出,增長速度放緩,大家都很在意GDP增長速度是多少,其實比7%高一點或者低一點,都是次要問題,只是表像,真正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是效益問題,是企業盈利水準的下降。“盈利下降以後財政就會出問題,財政壓力比較大。這個能維持多少時間呢?不具有可持續性,這是我們現在面臨的最大挑戰。”
“從2014年8月份開始到今年一季度,企業的利潤率一直在下降,特別是今年一二月份,利潤率下降的態勢相當明顯,尤其是石油、煤炭、石化、鋼鐵、鐵礦石等這些重化工行業。這五大行業佔到利潤下降的大部分,如果剔除這五個行業,整個工業的盈利水準與去年大體持平。這些行業是什麼行業?我們稱其為産能嚴重過剩的行業”。劉世錦説。
過去中國經濟以10%左右的速度高速增長,基礎設施、房地産和其他一些相關行業,增長速度很快,把鋼鐵、煤炭、石油、石化、建材這些行業拉起來了,這些行業也是以很高的速度增長。而且,重化工業發展當中有一個自我強化的機制,比如,鋼鐵不夠了,就要提高産能;産能不夠就要建新的鋼廠,而建新鋼廠本身也需要鋼,這是一個自我加強的機制。在過去10多年時間,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和重化工業的這一特點有一定關係。最近幾年,需求端已經遇到了歷史需求的峰值,這是不可抗拒的,這是規律。增長速度放緩了,但還在增長,不過不可能保持以前那麼高的速度了。供給端下來了,需求端也得跟著下來。但是,需求端下不來,因為已經形成了龐大的生産能力,很難收縮。所以,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是要做減法,尤其是産能嚴重過剩的行業要減産量、去産能,比如煤炭行業、鋼鐵行業減産10%、20%。
減産以後價格就會回升,價格回升以後盈利狀況就會改變。但是,目前的情況是減産很難。一般來講,企業不願意關門,地方政府不願意讓它關門。為什麼?只要企業還開著,就能算GDP,還可以收增值稅。“我做過一些調查,煤炭行業,一些最好的企業現在都到了虧損的邊緣,有些虧損很長時間的企業又關不了門,為什麼?地方政府幫助他在那扛著,在虧損的邊緣或者虧損狀態下熬著。價格起不來,地方財政收入還是要下降的。”劉世錦説。
中國經濟需要轉型再平衡
劉世錦建議,中國經濟現在需要實現新的平衡,需求端放緩了,供給端也要減,和需求端能夠平衡,這就叫作轉型再平衡。
“我們必須要實現這樣的轉變。如果這個轉變能夠實現,可以想像,比如説剛才講的五大行業如果都不虧損了,都盈利了,其他行業問題不是太大,有一些行業日子過得還是挺好”,劉世錦指出,他做過一些調研,比如説通訊行業,他們説從來沒有感到冬天。如果大多數行業日子過得不錯,都能夠保持一個相當可以的、可持續的盈利水準,財政收入也相應增長,我們還害怕什麼?那個時候哪怕速度低一點問題也不大。我們現在為什麼講以品質效益為中心的發展?其實核心問題是企業盈利模式的轉型,企業能夠持續地盈利,和它相對應的那個速度是多少就是多少,那就是一個好的速度。
在成熟的市場經濟中,淘汰低效企業靠的是市場競爭,但在我國目前體制條件下,政府仍然在資源配置中起著重要作用,所以擺脫當前這種困局,也要用一些行政性辦法,再加上市場性辦法,形成合力,在較短的時間內爭取在去産能上有實質性進展。“光靠市場的力量現在看來是非常有限的,我們當年增長的時候也不完全是市場的力量,這是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解決這個問題還得有點行政性的辦法,比如當年OPEC在全球也搞了一個減産協議,我們得想一些辦法。這個問題必須要解決。解決以後,中國經濟在一個新的水準上達到平衡,企業普遍都盈利了,而且具有穩定性,我們就會進入一個新的增長平臺。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還很大,即使增長7%或者再低一點,每年的新增量最少7000億美元,相當於世界上排在第20位國家的經濟規模。全世界每年新增量最大的市場還是在中國。”
經濟發展最後還要靠實體經濟
最近,部分從事實體經濟的企業因為資金鏈緊張而倒閉的現象時有發生,引起政府高度關注。那麼,實體經濟怎麼獲得有效的資金支援,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也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對此,劉世錦指出,出現融資貴的原因一是資金本身的價格高,另外是因為PPI是負的,造成企業壓力很大。
要解決這個問題,一方面要改變PPI為負的狀況,也就是解決通縮問題,主要是結構調整,減産能。另一方面要降低真實的資金價格。這裡面有一個概念叫作無風險利率。在經濟活動中,總有一些把利率水準抬得很高的點。比如前些年,房地産價格快速上漲的時候,企業融資以百分之二三十甚至更高的資金成本獲得資金。此外,地方融資平臺因為有政府信用擔保,可以容易獲得金融機構的支援。這種無風險利率是有很大問題的。全社會的資金價格是由出價最高的人決定,當有這些無風險利率很高的時候,整個全社會的資金價格下不來,實體經濟誰能有百分之十幾的回報?最近兩三年事情正在發生變化,房地産告別高增長期,中央政府對一萬億地方融資平臺的債務進行置換。最近又有一個新的冒出來,就是股市,央行降準釋放了上萬億的流動性,實體經濟資金價格就降低嗎?
劉世錦認為,不論金融領域還是其他方面,經濟發展最後還是要靠實體經濟發展,金融説到底還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當務之急是限定泡沫性的投機性的來源,給整個經濟創造一個真正推動實體經濟,特別推動創新發展的有利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