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産業年均資金缺口2萬億 國家構建綠色金融體系
- 發佈時間:2015-04-20 07:18: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王斌
《經濟參考報》記者日前從權威渠道獲悉,國家正在加緊構建完善的綠色金融體系以激勵綠色投資,引導大量民間資金進入環保、節能、清潔能源和清潔交通等綠色産業。
央行研究局和聯合國環境署可持續金融項目共同起草的綠色金融報告擬於4月底前後發佈。該報告主體內容將涉及約4大類14項與綠色金融相關的具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議,包括綠色機構設立、綠色債券發展、政策激勵以及相關基礎設施建設等內容。與此同時,央行也希望通過一個更緊密的組織來推動綠色金融發展。
對於上述報告內容,央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表示,第一,不僅要繼續發展綠色信貸,還要大力發展綠色債券、綠色PPP融資、綠色保險、碳交易等多種金融工具,以此服務綠色産業。第二,要提供政策和監管支援,降低綠色項目的融資成本,提高綠色融資的可獲得性。第三,要推動建立和培育專業化從事綠色貸款和投資的機構,發揮專業能力的規模效益和提高風險控制能力。第四,要建立和完善支援綠色投資、抑制污染性投資的法律制度。
據了解,綠色金融政策是指通過貸款、私募基金、發行債券和股票、保險等金融服務將社會資金引導到環保、節能、清潔能源和交通等綠色産業發展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安排。
綠色金融雖在國內興起已有時日,但縱觀多年發展,僅靠單兵作戰難成氣候,構建綠色金融體系已是迫在眉睫。根據馬駿此前在工作論文中的估計,綠色産業在今後五年內每年需投入約3%的GDP,也就是年均兩萬億元以上。在全部綠色投資中,政府出資佔比約為10%至15%,社會資本比重將佔到85%至90%。在目前價格體系無法完全反映綠色項目正外部性的情況下,如何吸引社會資金配置到綠色産業,是政策面臨的一大挑戰。
業內人士表示,推動金融機構的“綠色化”以及大力發展綠色債券可能是下一步政策的重點。過去在綠色金融政策的框架之中,綠色信貸政策推進較快,不過由於我國整體多元化融資手段較少,直接融資比例不高,因此綠色債券市場發展較慢。去年,國內首單綠色債券、浦發銀行主承銷的10億元中廣核風電有限公司附加碳收益中期票據在銀行間市場成功發行,不過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並未形成示範效應並在業內大規模複製。
實際上,相比較銀行貸款而言,綠色債券在支援一些中長期的綠色項目具有天然優勢。據匯豐集團總經理兼資本融資業務全球主管利子琛介紹,在過去的3年中綠色債券市場逐步成型,規模也從30億美元擴大至370億美元。在過去的一年內,綠色債券的發行量更是增長了三倍,預計在2015年,綠色債券的新發行量會達到1000億美元。
中央財經大學氣候與能源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王遙表示,未來的政策重點應該會放在激勵性上。在綠色債券方面,可以考慮通過對投資人免稅等方式,來降低綠色債券的投資成本,提高投資者的積極性。在綠色債券的界定和發行規則制定上,監管部門也有望出臺更為具體的政策或指引,與此同時,應該引入綠色評級,將有利於債券成本的降低。
此外,一些與綠色金融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也頗為重要。一位從事綠色金融相關課題研究的業內人士表示,污染物的市場化定價需要引入國家強制的標準,但目前這部分是缺失的。因為只有把這部分形成相應的價格,金融機構才能夠介入其中。因此目前最關鍵的是對排污的監測、環境成本的合算以及相應數據庫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