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中國市場法企被德企甩在身後:或因執行力不足

  • 發佈時間:2015-04-08 01:00:06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韓冰  責任編輯:謝淩宇

  近年來,在拼搶中國市場這塊“香餑餑”的競爭中,法國被德國遠遠甩在身後。經常聽聞法國商界人士痛心疾首地呼籲:法國企業要爭口氣,在中國市場上一定要儘快趕超德企!那麼,決勝中國市場,法企為何拼不過德企呢?

  先來看看法企被德企甩開了多遠。法國OC&C戰略諮詢公司的研究報告顯示:1995年,德國對華出口額為80億美元,法國為30億美元;18年後,2013年德國對華出口額達890億美元,法國為200億美元,兩國出口貿易額的差距已從50億美元擴大到690億美元。

  報告還顯示,按行業分,法國交通設備對華出口額比德國少36%,工業品出口額少18%,日常消費品少20%。從企業數量上看,德國在華企業約5500個,法國只有約2000個。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在中法企業界歷練多年、熟諳中法商情的商業觀察家李春燕認為,法國企業開拓中國市場未達到應有的高度,主要存在三大原因:

  第一,特定的歷史階段賦予了德國企業更多的機遇。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引進外資、經貿合作的主要抓手是製造業,一向在機械製造方面聞名全球的德國企業在中國市場上自然具有更多優勢。法國雖然與中國在航太、核能、汽車等相關工業領域也有長期合作,但是法國企業的最核心優勢在於服務與消費行業,比如時尚、奢侈品、葡萄酒、食品、酒店、旅遊等。

  中國人對於德國人和法國人的總體文化印象也會影響某些大型項目的競標結果。比如,德國往往意味著 “嚴謹”,法國則象徵著“浪漫”。其實,法國的工程師文化也非常濃厚,可惜國人並不深知。

  第二,法國的企業結構限制了法企大量進入中國發展。在法國,法企規模分化較大,主要是5000人以上或者營業額高於15億歐元的大型企業,以及250人以下和營業額低於5000萬歐元的中小型企業,而中間規模的中型企業數量佔法企全部數量還不到0.2%。空客、施耐德、米其林、歐萊雅等法企巨頭早已在中國紮根落戶,而廣大的法國中小企業卻囿于自身實力,難以到中國市場一競風流。在這方面,德企表現更出色。歐盟曾有報告顯示,德國企業的平均規模在歐洲名列前茅。

  第三,法國的文化特色使法企總體上執行力相對緩慢。法國的文化傳統之一是熱愛思辨,在對一件事物來龍去脈沒有透徹理解與分析之前,法國企業傾向不輕易採取行動,以盡可能降低風險。而現階段的中國市場瞬息萬變,需要“摸著石頭過河”並具備極強的執行力。某些法企花費太多時間在方案討論上,而導致行動遲緩,最終在市場競爭中敗北。

  再者就是與“盎格魯—撒克遜”風格迥異的法式“拉丁風格”。法國人創意多,但紀律性和互助精神總體上沒有德企強。比如開會遲到現象,這要放在嚴謹的德國企業簡直不可想像。此外,如大眾和西門子這樣的德國大集團在進入中國市場時,經常同時帶來自身的供應商。而法企裏卻很少出現。

  由此可見,法企在中國市場上拼不過德企,部分源於自身的結構、組織與管理方式對當地市場“水土不服”。

  如今,中國經濟正在努力轉型,廣闊的內需市場已經徐徐啟動,消費與服務成為更主要的經濟引擎。法國企業能否抓住中國市場轉型中蘊藏的巨大商機,交上比以前出色的答卷呢?未來的答案令人期待。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