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2025路線圖浮出水面 重點發展10大領域
- 發佈時間:2015-03-26 07:14:00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王斌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3月25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推進實施“中國製造2025”,實現製造業升級。會議強調要順應“網際網路+”的發展趨勢,以資訊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為主線,重點發展新一代資訊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太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農業機械裝備10大領域。會議還決定,推出中國製造重點領域升級方向綠皮書目錄指引,動態調整、滾動推進。
業內普遍認為,加快推進實施“中國製造2025”對我國製造業升級,保持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意義重大。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提出順應“網際網路+”的發展趨勢,並指明10大重點發展領域,意味著“中國製造2025”有望引入“網際網路+”作為重要發展思路,而具體的實施路線圖也已基本成型。
亮 點 順應“網際網路+”趨勢
會議指出,我國正處於加快推進工業化進程中,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和基礎。落實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部署的“中國製造2025”,對於推動中國製造由大變強,使中國製造包含更多中國創造因素,更多依靠中國裝備、依託中國品牌,促進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向中高端水準邁進,具有重要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會議強調,加快推進實施“中國製造2025”,要順應“網際網路+”的發展趨勢,以資訊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為主線。業內普遍表示,“網際網路+”概念,在兩會期間和“中國製造2025”同時提出,本身就值得關注;而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再度明確了順應“網際網路+”概念,意味著“中國製造2025”將有望引入“網際網路+”作為重要發展思路。以網際網路為標誌的資訊技術,將在中國製造業升級過程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
工信部部長苗圩在此前就表示,“網際網路+”與工業相結合的工業網際網路是順應新一輪工業革命和産業變革的一個重點發展領域,也是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網際網路+”最早實現的行業之一。工業網際網路有非常大的發展潛力,在現實中有很多企業也注意到應用網際網路技術來提高企業的整體競爭能力。據估算,在未來20年中,中國工業網際網路發展至少可帶來3萬億美元左右的GDP增量。苗圩還強調,“網際網路+”具有很大的空間發展。目前網際網路應用多半是在行銷環節和售後服務、採購環節,如B2C和B2B;今後在製造環節將帶來顛覆性的創新和全新的生産方式。
中科院大學管理學院教授、網路經濟與知識管理國家研究中心主任呂本富向《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網際網路+”的重要意義,是通過資訊技術對傳統製造業、服務業、金融業等生産要素進行重組。“網際網路+”將以此激活中國製造業,並對中國經濟升級産生重大推動作用。
阿裏研究院院長高紅冰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網際網路+”的本質是傳統産業經過網際網路改造後的線上化、數據化,實際上是從增量到存量的改革路徑,網際網路融合傳統企業、傳統企業擁抱網際網路,這兩支力量融合在一起將創造新的、更大的經濟發展動力,並進一步推進社會發展。
路 徑 重點發展10大領域
此次常務會議還明確,“中國製造2025”將重點發展新一代資訊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太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農業機械裝備10大領域,強化工業基礎能力,提高工藝水準和産品品質,推進智慧製造、綠色製造。
對此,多數業內人士表示,提出10大重點發展領域,意味著“中國製造2025”不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有了具體的實施路線圖。
苗圩表示,我國是製造業大國,但還不是製造業強國,還沒有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骨幹企業,産業發展還有一批重大技術、裝備亟待突破。另外,我國還應該有一些重要産品在國際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根據這個思路,在中國工程院的150多名專家花了一年半時間進行戰略論證,隨後工信部在此基礎上制定了“中國製造2025”規劃綱要。工信部會議則透露,10大重點發展領域是根據我國製造業現有情況和優勢確定的,除了推動我國急需的技術和領域發展外,還會繼續促進目前我國具有一定優勢的産業發展,以此確保中國製造的全面升級和未來的競爭力。
目前,我國製造業正處在從産業鏈低端向高端“爬坡”的轉型升級階段,既有前所未遇的挑戰,也有前所未見的機遇。工信部原部長李毅中此前表示,中國製造業一度出現“脫實向虛”的危險傾向,存在資本游離、人才流失、要素轉移、效益低下等問題;而在新一輪的全球産業鏈重組過程中,中國製造業還面臨歐美發達國家的競爭壓力。目前,歐美等發達國家紛紛推出重振製造業的國家戰略和計劃。例如,美國的“再工業化”、“製造業復興”、“先進製造業夥伴計劃”,德國的“工業4.0”,日本的“再興戰略”,法國的“新工業法國”等。因此,“中國製造2025”適時地提出未來一階段的發展重點,無疑是給中國製造業和中國經濟規劃出了明確的發展路徑。
博時基金研報表示,中國不少産業仍處在工業3.0階段,如機器人、增材製造等核心技術還有待提高,技術路線和標準也有待制定統一,工業4.0將是中國未來工業的發展方向,“中國製造2025”則將成為工業和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支撐。
支 撐 後續政策有望陸續出臺
此次常務會議同時決定,推出中國製造重點領域升級方向綠皮書目錄指引,動態調整、滾動推進。堅持市場主導、改革創新,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大中小企業配套推進,務求重點突破,取得實效,財稅、金融、人才等政策都要給予傾斜。通過不懈努力奮鬥,打造中國製造業升級版。據此,“中國製造2025”的後續配套政策有望陸續出臺,其中將包括各界關注的財稅、金融、人才政策。
事實上,“中國製造2015”提出後,業界專家就提醒,要實現“中國製造2025”任重道遠。從國家層面來看,應集中整合資源,儘早出臺具體的配套措施,抓住機遇,促進製造業關鍵配套産業競爭力的提升;制定相應金融政策,鼓勵企業實施國際並購。從企業層面來看,應加快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將低成本的競爭優勢轉變為品質效益競爭優勢,改變資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製造,推行綠色製造。
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中德工程學院副院長馮曉還表示,“中國製造2025”是實現中國版的工業4.0,人才培養至關重要,德國的人才培養經驗值得學習。但在目前的數字化時代,不推薦德國在1880年工業化初期建立的“學徒”體制。而是應該根據目前技術快速更新的趨勢,建立與職業並行的終身教育體系。因此可以學習德國,建立一些特殊的職業學校,或是與職業相關的大學課程,並以此形成與職業結合的終身教育。
除此之外,有業內人士指出,隨著“中國製造2025”的實施,還需要加快以寬頻、無線網際網路、雲計算、網際網路金融為代表的“新經濟基礎設施”建設。阿裏研究院報告顯示,公路、鐵路為代表的物流網路、傳統金融機構、能源設施和零售網路,是傳統工業社會中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而隨著網際網路等資訊技術的廣泛應用,寬頻、雲計算中心、網際網路金融機構等軟硬體設施,將成為支撐經濟發展的“新經濟基礎設施”,未來應給予發展支援,進而為“中國製造2025”的實施提供支撐。
對此,工信部近期表示,將推動網路基礎設施建設,繼續推進“寬頻中國”行動計劃;同時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研究出臺電信普遍服務補償機制。此外,工信部還表示,將制定一系列針對小微企業的優惠政策,幫助企業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