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中國四分之一省份邁入“1萬美元俱樂部”

  • 發佈時間:2015-02-02 07:19:17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孫業文

  近日,在國家統計局發佈2014年度經濟運作數據之後,各地也開始陸續發佈“地方版”經濟數據。其中令外界矚目的一項指標是,廣東、福建兩省的每人平均GDP(國內生産總值)突破了1萬美元。至此,我國已有8個省區市邁入“每人平均1萬美元俱樂部”的行列。

  在GDP指標越來越被淡化的今天,應當如何看待這一指標?

  沿海地區率先越過“分水嶺”,可喜!

  廣東省1月22日發佈的數據顯示,2014年,廣東實現GDP6.78萬億元,同比增長7.8%;每人平均GDP按平均匯率折合10330美元,首次超過1萬美元。

  而在同期,福建實現GDP24055.76億元,按照該省3774萬總人口的數量,每人平均GDP折合10376美元,同樣突破每人平均1萬美元的門檻。

  8個省份,已經是中國全部省份的1/4水準。從2008年上海首次突破這一門檻,到今天的8個成員,中國花了7年的時間。可以看到,在進入這一“俱樂部”的8個省區市中,除了內蒙古之外,都屬於沿海經濟發達地區。

  在統計學領域中,每人平均GDP達到1萬美元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一般來説,標誌著經濟社會的整體發展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2013年,世界上共有65個國家和地區達到每人平均GDP1萬美元的水準,大多屬於發達國家和地區。

  國家資訊中心首席經濟師范劍平[微網志]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其實無論是GDP總量還是每人平均GDP,都只是一個經濟指標,無法涵括和解釋所有的經濟現象。中國現在經濟縱向是世界第二,但論每人平均,只能排到世界80多名之後。因此,中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只是一些地區發展比較靠前。

  “同時,由於國內的省份之間沒有海關、地區間的人口流動性大,因此在地區生産總值的計算上,本身就可能出現重復計算的現象,所以區域性的GDP計算並不一定完全科學,要正確對待和認識。”范劍平説。

  讓發展成果惠及廣大人民,可為!

  事實上,在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地區,每人平均GDP跨過1萬美元大關,本就意味著經濟的優化和社會的平衡。比如南韓、日本,在達到這一標準時,國家的産業升級、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等領域都隨之達到了較高水準。

  拿這一標準來衡量,中國的“1萬美元俱樂部”確實還存在差距。比如廣東,在整體的高發展水準之下,是內部發展的不均衡。早在2010年,珠三角地區的每人平均GDP就超過了1萬美元,但到2014年,粵東西北等地區的每人平均GDP仍未達到全國平均水準,遠遠落後於1萬美元的水準。同時,讓民眾感到“被平均”的是,每人平均GDP上去了,但是居民的收入卻似乎未達到與之相匹配的標準。比如,天津的每人平均GDP要高於北京,但是天津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卻低於北京。

  數據顯示,在發達國家,居民收入一般佔每人平均GDP的比重為55%,但中國很多地方都不足40%。在廣東,2014年,居民收入佔每人平均GDP的比例是40%,而在福建,這一比例更是只有37%。專家指出,這和我國目前的經濟增長主要由投資驅動有關,沒有真正轉型為消費驅動、創新驅動,因此並未完全惠及百姓。

  范劍平表示,這種矛盾的現象,本身就説明每人平均GDP不是一個可以解釋所有經濟現象的指標,也不一定和社會福利、收入分配平衡有關,發達地區的高每人平均GDP,不能掩蓋中國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現實。而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表明,我們的經濟結構調整、産業結構轉型、社會公平等事業還有很大的提高空間。

  “説到底,檢驗一個地方的工作,老百姓最有發言權。他們感受最迫切的是什麼?一是收入,二是環境。所以我們現在真正要做的,是使經濟的形態更高級、分工更複雜、結構更合理,培育能耗更少、科技水準更高的産業,同時在收入分配和環保等民生實事上努力。”范劍平説。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