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金並軌改革成本約9.1萬億 誰來買單成難題
- 發佈時間:2014-12-26 07:56:00 來源:新京報 責任編輯:王斌
眾所期盼中,醞釀了7年的養老金“雙軌制”改革終於破局。23日,國務院副總理馬凱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關於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工作情況的報告時透露,機關事業單位與城鎮職工統一的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方案已獲通過,這也意味著養老金雙軌制將進行改革。多名專家對新京報記者表示,養老金雙軌制改革方案會在明年公佈,方案將涉及一系列細節問題,如國家財政如何支撐、“補齊欠賬”即如何補齊公務員此前“欠繳”的養老金賬戶、機關事業單位養老標準怎樣跟企業對接等。
問題1 地方政府如何負擔改革成本?
改革成本誰來買單?是地方財政還是中央財政?專家表示,經過測算,改革成本可能相當於全國一年的財政收入。如果由地方財力負擔所有改革成本,很可能造成“有錢執行,沒錢就難以執行”這個局面。
“改革成本中僅補繳養老金賬戶這一項,就是一個數目可觀的數字,全國在職公務員數量700萬,126萬個各類事業單位在職人員3000多萬人,3700多萬人補繳養老金,這需要多少錢?”河南一中部城市發改系統公務員徐匯對新京報記者説。
社科院經濟係博士研究生陸明濤去年12月發表了《中國養老金雙軌制並軌改革的成本測算》論文。他對新京報記者説,經過測算,改革成本可能相當於全國一年的財政收入。
陸明濤説,假定2010年及以前退休的人員仍然採用原有的退休金制度,2010年後的退休人員完全執行企業退休標準,則政府機關公務員補繳養老金約需3.9萬億元,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補繳約需5.2萬億元,共計約9.1萬億元。而2010年全國財政收入約8.31萬億元。
徐匯認為,如此高昂的改革成本,中央財力尚有壓力,地方財力更無力負擔,“東部經濟發達地區還可以。可像我們這樣的地區,地方財政很不富裕,補繳養老金賬戶肯定承擔不了”。
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兼薪酬專業委員會會長蘇海南説,養老金雙軌制改革的思路很明確,“全國範圍同步”意味著不會由地方財力負擔全部改革成本,“如果由地方財力負擔改革成本,那麼極有可能導致一個結果,有錢執行,沒錢就難以執行”。
蘇海南強調,短期內改革可能會損害部分人的經濟利益,但長遠來看全民受益。3700萬人的養老金改革成本雖然高昂,但放到幾億人的養老金大池子裏,風險分擔能力會增強。
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也表示,本次養老金雙軌制改革是“頂層設計”全國一盤棋,“中央轉移支付會解決改革成本問題”。
問題2 並軌後公務員落差如何彌補?
目前公務員的養老金可拿到退休前工資的80%,而城鎮職工只能拿到一半。眼走訪基層公務員群體最關注的就是養老標準究竟怎樣跟企業對接,按“企業標準養老”後,“經濟損失”會達到多少?
“公務員養老金的替代率(指退休養老金領取水準與退休前工資收入水準之間的比率)很高,對基層公務員來説這很有吸引力”,徐匯説。
以北京為例,2011年北京市職工的社會平均月工資為4672元,按現行的養老金繳費方式,如果按繳費30年計算,每月的養老金也只有1794元。而當年公務員、事業單位職工的平均月退休金為4000元至5000元,約相當於退休前工資水準的80%。
但城鎮職工的養老金替代率卻一直下降。2012年數據顯示,養老金替代率由2002年的72.9%下降到2005年的57.7%,此後一直下降,2011年為50.3%。
徐匯擔心“企業標準養老”後損失太大,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建立與企業相同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這表明‘就低’,新標準會向企業看齊”。
從“五個同步”中,張明分析出漲工資“信號”,“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與完善工資制度同步推進、待遇調整機制與計發辦法同步改革,這應該就是要漲工資,這兩天不少媒體也報道説,預計公務員要普漲工資,通過漲工資彌補改革帶來的利益損失”。
“所謂的公務員普漲工資是誤讀,片面理解養老金雙軌制的改革思路”,蘇海南對新京報記者説,近兩年關於調整公務員工資的呼聲很高,之所以公務員工資改革遲遲沒有推行,就源於養老金雙軌制這一影響公平的“病根”未除,“第一步是養老金制度改革,先實現‘退休公平’,接下來才是公務員工資改革”。
蘇海南強調,改革後公務員的新養老標準,並不會低於原標準,“個人賬戶加上職業年金,新養老金標準的整體替代率不低於改革前的水準,因為這樣才能破除改革阻力,公務員群體樂於接受”。
問題3 如何避免職業年金變“隱性雙軌制”?
有媒體發表評論,認為“一般企業不會給員工購買職業年金,而公務員不同,政府機關給公務員購買職業年金花的是納稅人的錢。一旦坐實企業年金,意味著公務員養老金和城鎮職工並軌,連名義的都算不上,實則形成新的隱性雙軌制”。
徐匯注意到,23日以來,不斷出現對職業年金的質疑聲,“網上這方面的討論很集中,認為‘五個同步’中‘職業年金與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同步建立’,是製造新的不平等”。他擔心,此類討論會影響到職業年金的制度設計。
短短兩天之間,一些社區網站出現了“現就給公務員交職業年金,是在製造新的不公平”等“主題帖”,跟帖網友百餘人。有的提出“請問企業的年金,有幾個私企會給員工交。這是在搞障眼法”;有的聲稱,“在大多數企業未建立職業年金前,公務員也不應擁有職業年金,因為管理失責”;有的表示,“如果不統一適用於勞動法,不統一併且真正落實包括基本養老金和職業年金的實際替代率,就不能在制度和起點做到公平,其結果就可能是換湯不換藥”。
“企業也有企業年金,從理論層面、制度層面來説,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在這方面是平等的”,鄭秉文對新京報記者説,迄今為止企業年金已經推行了20餘年,但由於種種原因,普及度不太高,目前全國大約有7.5萬家企業2200萬名職工加入到企業年金。
蘇海南認為,企業職工無需為職業年金憂心,“在養老金雙軌制改革中,職業年金的制度設計至關重要,作為彌補公務員退休待遇落差的關鍵環節,某種程度上決定改革成敗。企業職工應該看到,畢竟我國邁出了養老金並軌這一步。職業年金一方面可以彌補改革後公務員的待遇落差,使改革前後公務員的退休收入水準大致相當;另一方面也會同時‘抬高’企業職工的養老金待遇標準”。記者王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