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新常態將繪就怎樣的新圖景?--2015年展望

  • 發佈時間:2014-12-24 20:19:51  來源:新華網  作者:趙曉輝、華曄迪  責任編輯:孔彬彬

  經濟運作處在合理區間,結構調整出現積極變化,深化改革開放取得重大進展,人民生活水準提高……2014年,面對重重困難,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穩步發展,取得了來之不易的好成績。

   展望2015年,困難和挑戰依然不小。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結構調整陣痛顯現,改革進入攻堅階段。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將呈現怎樣的新圖景?

   更穩健優質的經濟增長

   臨近歲末,志高空調總裁李興浩格外忙碌。作為國內空調産業四強之一,志高空調日子一直過得不錯。不過,隨著經濟進入新常態,空調産業也從高速增長轉入平穩發展階段,李興浩必須早做謀劃。

   “推動高端産品結構升級、高端科技升級、智造體系升級,適應新環境的同時,瞄準高附加值、高溢價能力。”李興浩説。

   在中國經濟的新常態下,過去那種依賴拼規模、拼産量、拼價格的單純製造發展模式正在逐步走進死衚同。求新求變,中國企業在加快向價值鏈上游邁進。

   企業界正在發生的變化預示新常態下經濟發展方向。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複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品質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

   這樣的背景之下,如何保持穩增長和調結構的平衡至關重要。眼下,各個中央部委正在陸續召開的年度工作會透露出資訊,新一年經濟工作,轉方式和調結構正被放到更加重要顯著的位置。

   “實現經濟轉型是中國經濟的關鍵選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説,只有微觀基礎和産業基礎不斷改善,經濟穩定性才能從根本上提高,才能實現更優質的經濟增長。

   張立群並預計,明年我國經濟將呈現由弱轉穩的趨勢,出口、消費、投資均有望實現平穩增長,保持宏觀政策穩定性將支援經濟向新常態平穩過渡。

   更多創新創意投資機會

   在北京西城一棟寫字樓裏的“財富説”公司裏,十幾名創業者正在為新的網際網路理財交易平臺做推出前的最後準備工作。創始人李昆曾經在銀行工作多年,瞄準傳統金融産業在服務大眾理財的短板,他在今年年中創辦了這家網際網路金融服務公司。

   今年以來,政府高層多次喊話以及各種創業優惠實策出臺。3月份全國工商登記制度改革以來,註冊資本從“實繳制”改為“認繳制”,取消最低註冊資本限制,一元錢就能開公司……多管齊下,創業近乎“零門檻”。

   這樣的背景下,全國各地正在掀起“大眾創業”熱潮,瞄準經濟“新常態”下不斷涌現的各種消費、産業需求,新思路、新業態、新公司、新産品層出不窮。工商總局數據顯示,從3月到10月份,新登記註冊企業同比增長56%以上。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産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會議同時提出,新興産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産小型化、智慧化、專業化將成為産業組織新特徵。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資訊部部長徐洪才説,實現穩增長需要穩投資,其中互聯互通,指各地之間通過公路網、鐵路網連接而派生出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網際網路、電商、資訊消費、創意文化産業等,都派生出新的投資機會。

   更優良的自然生態環境

   1400家礦山資源類企業和加工攤點關停、42公里綠道建設以及全城的大規模植樹造林綠化行動,正在讓位於河北省西南部的臨城縣生態環境大幅改善,在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38%的同時,曾經困擾該縣的煙塵、霧霾正在消散,年空氣二級優良天數已接近200天。

   臨城縣的變化只是我國經濟“新常態”下越來越多地方更加注重經濟增長品質和生態環境的一個縮影。過往的經濟發展中。一些地方、領域沒有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關係,無節制消耗資源、破壞環境換取經濟發展,導致能源資源、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我國環境承載能力已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迴圈發展新方式。這為我國處理經濟增長和資源生態環境之間的關係指明瞭方向。

   “‘綠色低碳迴圈發展新方式’的提法,體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回歸自然的發展態度。”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表示,“新常態”下的發展,將不再只有枯燥的GDP數字,而是更加注重百姓的生命健康、生活品質與生存環境。

   明年1月1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將正式實施。眼下,各地、各企業正在對照法律做好宣傳落實工作,在做好對存量産業中節能減排降耗工作同時,對於增量産業各地招商部門也加大擇優力度。

   從過去“盼溫飽”到現在“盼環保”,從過去“求生存”到現在“求生態”,生態環境在群眾生活幸福指數中的地位不斷凸顯。可以預見,隨著綠色低碳型新常態的確立,未來經濟發展的“新常態”將與人們自身的“心常態”相互融合,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良性互動。

   更多惠及民生的政策安排

   冬至日前,湖南衡南縣的農民老謝從縣裏的人民醫院出院,住了十幾天,他心臟不舒服的問題得到緩解,這已是老謝今年第四次住院治療。年過六旬的他,去年被查出心臟病,由於無兒無女,他無力承擔醫療費用,根據縣裏的政策,他享受到了縣級醫院的免費醫治。

   春節前,政府還將安排他住進鎮上的養老院,“養老院裏提供規律的一日三餐,有人幫忙洗衣服,我沒事就跟幾個老哥打打牌,聊聊天,看看電視……”對於即將開始的新生活,老謝充滿期待。

   今年以來,雖然經濟社會發展困難不少,但是民生政策力度不減,效果明顯,就業形勢穩中向好,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穩定。從目前情況看,明年在就業和扶貧上還會有更大力度的政策。

   “精準就業”和“精準脫貧”,這兩個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的新詞讓人們看到了新常態下民生政策的脈絡。

   經濟新常態包括産業轉型和調整,這種轉型和調整可能會導致很多利益關係的調整,其中最值得關注的就是低收入群體和失業人員。

   “確保這個基本民生在新常態的背景下水準不下降,最重要的就是圍繞著難點、關鍵點,包括扶貧的難點、關鍵點,更精準地做好工作。做到這一點,就可以確保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的公平的目標在新常態的背景下更好實現。”張立群説。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