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地方政府還債年關難過 官員稱降息如雪中送炭

  • 發佈時間:2014-11-27 09:06:00  來源:光明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斌

  央行終於在時隔兩年多後降息了。貨幣政策出手當然是奔著經濟面的不景氣去的,問題是,到底是經濟的哪一根神經真正觸痛了央行?PMI、股市、樓市,還是地方債?

  這幾天,朋友圈流傳這樣一篇文章:《11·21降息:寫給地方政府最後的情書》。這顯然不能用陰謀論來簡單

  否定。要知道,臨近年末,地方債正面臨償債高峰期和債務清理“解剖期”的雙重重壓。這個時候的“不對稱降息”確實讓地方政府大松了一口氣。

  “好比雪中送炭……又好像千斤重擔減輕了。”11月25日,西南某省一位要求匿名的政府官員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各地方政府身上背負的鉅額債務,在降息後舊債成本略有降低,更重要的則是,未來自主發債利率下行。

  根據審計署發佈的報告,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10.8萬億元,再加上或有債務,地方債總額為17.9萬億元。今明兩年進入還債高峰值,總計有6.3萬億元地方債務急需償還,各地政府面臨大考。

  11月21日晚間突然降息,央行方面稱“為了穩增長以及緩解企業融資成本”。國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家林採宜則認為,資金流向自有其規律,“這次降息主要受益於地方債和房地産,對個體企業貸款成本下降關係不大。”即便如此,記者調查發現,鉅額地方債未來解構及償還仍將是一場驚險、漫長之旅。

  年終臨危一救

  又到年終還債時,“心情哪能好起來?”上述西南某省政府官員稱,年末地方債清理提上日程,同時到期債務要還,這令各地政府壓力增加。

  根據審計署發佈的報告,今明兩年到期債務共計4.2萬億元,再加上或有債務部分,地方政府今明兩年則有6.3萬億元債務到期。另一方面,由於每年各地投資的現實需求,地方債務還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舊賬部分需要展期,新的到期債務需要償還,如何騰挪資金成為各地政府的大難題。

  央行11月21日宣佈降息,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4個百分點至5.6%,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2.75%。“地方債部分利率降低了!”江蘇某地級市審計局人士聽聞降息消息後,第一反應就是地方債成本將有所下降。

  根據審計署報告,17.9萬億元地方債規模中,銀行貸款約為10.12萬億元,佔比為56.56%。此次一年期貸款利率下降0.4個百分點,粗略計算地方政府在一年期貸款利息方面至少節省404.8億元。

  央行降息究竟為誰而降?林採宜認為,真正受益的是地方政府和房地産行業,企業並不是真正的受益者,“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與基準利率的高低沒有直接關係,利率高時銀行按大數原則還願意借,比如20%的利率我就拼了,但現在5%根本就不借給你了。降息改變不了商業銀行對風險的判斷,利率取決於融資者的承受能力和貸款者對風險的定價”。

  一家股份制銀行江蘇常州分行人士稱,降息直接降低了地方政府政融平臺在銀行的利息支出和財務成本,“但非銀行融資包括私募債、信託等利率是固定的,這部分沒法降”。

  各地政府受惠此次降息,更大的好處似乎還在後頭。林採宜稱,對接下來各地政府自行發債有好處,“因為地方債發行利率與基準利率掛鉤,降息直接拉低了地方債發行成本。”

  目前,多地政府正在試行地方債,以公開和透明的方式,逐漸替代之前通過銀行、信託等方式的高利率融資渠道,發地方債不僅可以用於地方政府項目,也可以用於借新還舊,以低利率資金來償還之前的高利債務。2014年以來,地方政府自行發債的規模達到4000億元,試點省份也由此前的4個增至10個。

  債務自擔困局

  地方債務正面臨清理和整頓,此前市場一直認為中央政府會兜底,但現在情形正在改變。

  10月2日,國務院出臺了43號文,即《關於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明確了“地方政府對其舉借的債務負有償還責任,中央政府實行不救助原則”。隨後,財政部配套下發《地方政府存量債務納入預算管理清理甄別辦法》,地方債務的甄別和清理提上日程,按規定,2015年1月5日省級財政部門需上報結果。地方政府必須對存量債務分類,哪部分劃入政府性債務,哪些劃入城投公司列入非政府性債務。

  “納入政府性債務肯定要還,沒有納入其中的,與之前相比風險肯定增加了。”上述西南某省政府官員稱,未來非政府性地方債違約的可能性理論上增加了。

  “國家希望打破地方債此前的剛性兌付,但是地方政府肯定是不想破,體現到具體個案上,沒有人願意成為第一個”。一家資信評估公司負責人告訴本報記者,未來地方債違約中央兜底的可能性降低,但違約還為時過早。2011年雲南城投債風波引發了債市強震,所以無論哪個地方政府,都不希望曝出地方債危機。

  而從各個地方政府負債水準來看,北京、重慶、貴州、雲南、湖北、上海、吉林的債務壓力組成“第一梯隊”,總債務率均超過80%,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率均超過70%。

  地方政府債務高企只是一方面,債務結構性風險和債務期限錯配帶來的風險更大。民生證券研究院執行院長管清友[微網志]稱,部分市縣級地區財政資金可能難以還本付息,有可能成為地方債務風險的引爆點,原因是地方債務結構集中于低級別政府,從直接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和或有債務合計來看,市縣級佔比約70%,省級僅佔比約30%。此外,地方債務集中于中長期資産,面臨流動性風險。從地方債務的資金投向看,主要用於市政和交通運輸等長期項目。

  “兩者相加可能導致償債高峰期地方政府資金鏈面臨流動性風險。”管清友稱。

  政府強調地方債總體可控,但是個別風險難防。東方證券根據上述審計署報告統計,地方政府舉債的主體,主要是通過地方融資平臺和政府部門、機構以及國有企業,其中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融資佔比高達近39%;其次是政府部門機構超過22%,國有企業超過17%。過去地方政府融資渠道既包括低利率的銀行借貸、BT模式和發行債券,還包括了信託和私募等高利率的融資模式。

  過去幾年各地政府大力舉債的同時,債務不透明導致債務成本高企,更使得地方債面臨鉅額兌付壓力。“近幾年銀行利率和影子銀行利率高企,政府的償債壓力越來越大。”一資信評估公司負責人認為,解決政府債務困境,未來繼續降息能夠進一步舒緩壓力。

  長期壓力待解

  鉅額地方債倣如懸在地方政府頭上的一把利劍,如何化解成為當務之急。

  11月26日,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尹中卿表示,地方債在經濟增速上行的條件下,可以在上升過程中不斷化解、隱蔽起來;但在房地産價格變動、去産能化等市場風險中,再與地方經濟交織在一起,化解起來就太難了。

  舊債壓身,但新債還要繼續下去,市場預計今年獲批的基建項目總投資額度將破萬億。11月5日,國家發改委批復了7條鐵路的投資建設項目,投資總額為1998.6億元。自今年7月份起,國家發改委批復了包括鐵路、公路、機場及碼頭在內的多項基礎設施項目,涉及金額已超過7100億元。

  為了告別過去地方融資平臺過度舉債以及不透明的舊模式,近年開始嘗試省級地方政府自主發債。2011年,上海、深圳等四地被批准嘗試自發政府債券三年後,2014年終於啟動了“自發自還”發債模式,在國務院批准的發債規模限額內,試點地區可自行發行當地政府債券、支付利息和償還本金。

  在林採宜看來,政府適度舉債是合理的,“對於經濟增長和調整有幫助,關鍵不是不讓地方負債,而是規範管理資産負債表。限制地方政府債務不是主要目的,規範管理才是主要目的。地方債務的可怕在於債務不透明,同時債務成本非常高。”

  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是,地方債務壓力仍將持續。雖然走過今明兩年償債高峰期,2016年和2017年的地方債務到期餘額僅分別為1.9億元和1.4億元,但再加上這幾年新債務的滾動以及原有債務的展期,屆時實際需償還的應該還要更多。

  那麼地方債務在融資成本上是否還可以期待更低?上述江蘇省審計局人士認為,銀行降息只能部分緩解壓力,畢竟地方債的總量太大了,但或許在融資價格方面,更大的下降空間會打開。

  “將來上海自貿區通道打開,各地政府如果被允許到這裡向海外投資者發債融資,那成本又會低更多。”林採宜認為,地方政府債務信用級別較高,海外投資人會青睞。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