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工程助力長江經濟帶起飛
- 發佈時間:2014-11-06 16:31:06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孫業文
在長江三峽庫區,兩邊岸線用大紅顏色標注的175M隨處可見,分外醒目。它是一個有著重要意義的標識——三峽水庫的正常蓄水水位。
據專家介紹,三峽水庫蓄水至175米標誌著這個世界上綜合規模最大水利樞紐工程的防洪、發電、航運、補水等各項功能都可達到設計要求,其綜合效益可全部發揮,同時整個工程及水庫將接受高水位的全面檢驗。
今年是三峽水庫進行的第七次試驗性蓄水。自9月15日開始蓄水,至10月31日10點,水位連續5年達到175米高程。
江寬水闊好行船。毫無疑問,正是三峽水庫175米的水位,才使有著“黃金水道”之稱的長江航運真正做到了名副其實。
“川江曾是一段讓人非常頭疼的航道。”負責管理和維護長江上游巫山鳊魚溪至江津蘭家沱段的長江重慶航道局局長蔣明貴介紹説,“尤其是枯水期間,江面航寬僅50米,而水深只有一人多深。”
長江航運有限責任公司安全運營部部長馮功勇是有著39年駕船歷史的老船長。在他的記憶中,當年在川江上航行,一是流急、道彎、水淺、灘險、礁石多,很不安全,二是輪船航行受到的制約條件相當多,少有大貨輪在江上航行,一條拖輪拖著幾艘小駁船組成的船隊是最常見的運輸方式。
歷史性的變化始自1994年12月14日三峽工程正式開工以後。
經過十幾年的奮戰,在三峽大壩建成以後,三峽水庫從2003年6月開始進行蓄水運作,當水庫水位逐漸上升到135米、156米,尤其是試驗性蓄水至175米,曾經艱險的川江航道變成了坦途,高峽平湖,巨輪航行的新景觀出現了。
一份來自長江航務管理局的材料從改善了航運條件、提高了運輸能力、保障了水上安全、港航基礎設施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為建設長江綠色生態走廊創造了條件、促進了庫區旅遊業發展、為長江經濟帶建設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戰略支撐等7個方面認真總結了三峽工程帶來了巨大的航運效益。
重慶市交通委員會何昇平説:“沒有三峽工程,就不可能有這些年重慶航運事業的高速發展。”
數字能夠説明問題。成庫以後,三峽大壩至重慶主城600多公里航道已達到一級航道標準,萬噸級船隊及5000噸級單船可由下游上海直達重慶。2013年,重慶水運貨運量1.44億噸,是2002年的7.6倍,年均增長20.2%;重慶港口貨物吞吐量1.37億噸,是2002年的4.6倍,年均增長14.8%;水運貨物週轉量1983億噸公里,是2002年的13.7倍,年均增長26.9%。重慶港已成為長江上游地區最大的集裝箱集並港、大宗散貨轉机港、滾裝汽車運輸港、長江三峽旅遊集散地以及郵輪母港。
受益的不只是重慶。每年9月汛期過後,長江由豐水期轉入枯水期,航道水深不足,嚴重時可能導致輪船擱淺、堵航,甚至停航。長江航務管理局安全總監黃克艱説:“以前每到這個時候,我們幾乎每天都要去現場,關鍵是保水深2.9米,少一點都不行。”“一寸水,千噸貨”。如今,三峽水利樞紐對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適度補水發揮了很大作用。通過水庫科學調度,下泄流量由過去的3000立方米/秒到現在的6000多立方米/秒,下游水深增加,枯水季節也能行大船了。
2011年三峽船閘過閘貨運量首次突破1億噸,提前19年達到規劃的航運目標。長江航務管理局局長唐冠軍感慨道:“長江上游過去一年的貨運量還不足1000萬噸。短短十幾年,貨物運輸量超過了1億噸,你可以想像三峽工程對長江航運巨大的推動作用。”
今年4月28日,李克強總理在重慶主持召開座談會,研究依託黃金水道建設長江經濟帶,為中國經濟持續發展提供重要支撐。9月25日,國務院印發了《關於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
三峽工程在長江經濟帶建設中的戰略地位和重要作用舉足輕重。它是長江中下游防洪體系不可替代的骨幹工程,可以將荊江河段防洪標準由1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它是當今世界最大的清潔能源基地和穩定電網的支撐電源點;三峽水庫實現175米水位蓄水以後,消除了壩址至重慶之間139處灘險、41處單行控制河段和25處重載貨輪需牽引段,宜昌到重慶航道維護水深從2.9米提高到3.4~4.5米,實現了全年全線晝夜通航,從根本上改善了長江中上游航道條件,促進了長江航運的快速發展;它還是我國最大的戰略性淡水資源庫和沿江區域重要的生態屏障,並在長江全流域抗旱、補水、生態等水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從長江黃金水道到長江經濟帶,一個充滿活力的長江新時代已經開啟,社會資源和財富淌金流銀的時代正在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