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外企調整在華佈局現隱性撤離 專家稱尚未規模退潮

  • 發佈時間:2014-10-20 07:20:33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楊毅沉、黃玫  責任編輯:姚慧婷

  外資大挪移·撤退之憂

  外企乍現“隱性撤離”

  專家稱外資尚未規模“退潮”,但預期下行須警惕“産業空心化”風險

  編者按:“外資大規模撤離”成為近期輿論焦點。一方面,在美國逐步退出量化寬鬆政策,中國經濟增速放緩背景下,國際資本調整佈局;另一方面,中國加大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力促産業升級,且招商引資更加注重品質而非數量,對在華外資正在去“超國民待遇”化,在華外資經營壓力加大。對此,《經濟參考報》記者分赴十個省份了解外商投資新動向,並從今日起推出“外資大挪移”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廣州市民李傑前不久買了一雙耐克運動鞋。他發現,這雙耐克鞋的生産地已不是熟悉的“中國製造”,而是“印尼製造”。耐克鞋産地之變,映射出製造業新一輪産業轉移的趨勢,高端製造業開始回流歐美,低端産業向東南亞轉移。

  2013年,我國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同比下降6.78%。在外經貿第一大省廣東,製造業實際吸收外資下降2.05%。廣東商務廳外資管理處有關負責人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廣東關閉搬遷的企業主要是低端、勞動密集型企業,符合産業升級的要求,對進出口影響不大。但要警惕此前美國、香港産業轉移的教訓,製造業是基礎,能夠吸引物流、服務業配套,轉移過快會出現“産業空心化”現象。

  在華“黃金時代”告終?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金融危機後,發達國家實施再工業化戰略,加上內外資政策並軌、經濟增速下降、勞動力成本上升、人民幣匯率波動等內因影響,招商引資工作難度增加,引資增速已放緩至個位數,局部地區和行業出現外資撤離的苗頭。

  今年早些時候,通用汽車把國際運營總部從上海轉到新加坡。淡水河谷駐上海辦公室的一位前員工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淡水河谷逐漸將業務重心外移,目前亞太總部設在新加坡,上海辦公室名義上還是中國區總部,但基本等同於後臺部門,只負責跟單,簽合同和結算都在歐洲。

  上海外國投資促進中心專家郝樂認為,部分外企保持公司法人、註冊內容等不變,但是將生産、利潤等關鍵部分轉移,開始“隱性撤離”。

  江蘇省南京市投資促進委員會外資處副處長胡濱説,今年有部分外資房地産企業出現減資現象,有轉股的,有轉內資的,有的減資規模超過1億美元。南京市中心的國際金融中心,原是李嘉誠旗下長實投資,現已轉內資。

  今年前5個月,廣東房地産開發企業利用外資8.86億元,同比減少40.4%。廣東省房地産協會會長蔡穗聲認為,由於利用外資佔比不到1%,外資撤離對廣東樓市直接影響不大。但資本是逐利的,背後的信號説明,市場信心不足,經濟尚不景氣,樓市高位風險凸顯,需警惕樓市走低引發的連鎖反應。

  中國美國商會近期公佈的《中國商務環境調查報告》顯示,七年前中國是絕大多數會員企業的首選投資地,但目前已下降到20%。中國歐盟商會發佈調查結果,2/3的大企業表示在華經營越來越困難,一半受訪企業認為在華“黃金時代”已結束。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王志樂提醒説,日本貿易振興會一項調查顯示,去年日企對華投資同比減少17.7%,而對東盟投資是對華投資的2.6倍。美歐日是中國引用外資來源最大的三個地區,這些調查都表明,外資在華觀望甚至失望情緒加大,這是近十多年來罕見的,需要引起高度關注和疏導。

  中國仍是投資戰略重地

  目前,全國範圍內並沒有出現外資“大規模撤離”現象。南開大學跨國公司研究中心研究員張誠指出,中國經濟基本面較好,綜合配套能力較強,短時期內外資不會規模“退潮”。

  在眾多外企負責人眼裏,中國仍是投資戰略重地。卡特彼勒(天津)總經理王光勝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説,“天津大型發動機及發電機組”項目總投資3億美元,2011年奠基,現在資金全部到位。中國頁巖氣開採處於起步階段,大型發動機未來市場需求很大。

  博世(中國)投資總裁陳玉東認為,博世不是把中國當做低成本的製造基地,而是作為全球市場的佈局。作為大型技術與服務供應商,博世去年在華銷售額412億元,增長18%。

  廣東商務廳外資管理處有關負責人説,目前廣東外商投資比較穩定,沒有大規模撤離的跡象。2013年,廣東合同外資金額363.13億美元,同比增長3.77%,實際吸收外資249.52億美元,增長5.96%,分別佔全國的15.72%、21.22%。2014年1至7月,全省實際吸收外資金額160.2億美元,同比增長8.25%,新批設立外商直接投資項目3265個,同比增長13.17%。

  在外資聚集的福建,也未出現外資大規模撤離的現象。福建省商務廳數據顯示,1至8月,福建新批外商投資項目690項,同比增長26.6%;實際到資50.6億美元,同比增5.9%。其他多個省區市外資主管部門反映,引用外資均為正增長。

  從全國來看,引進外資仍保持增長態勢。商務部數據顯示,上半年,外商投資新設立企業10973家,增長3.2%;實際使用外資金額633.3億美元,增長2.2%。主要國家和地區對華投資總體保持增長態勢,實際投入外資金額前十位的國家和地區(港、臺、新、韓、日、美、德、英、法、荷)合計投入595.3億美元,佔全國的94%,增長3.9%。

  跨國公司調整在華佈局

  有人走,就有人來。實際上,在利益共存大趨勢加深的情況下,很多外資企業不再將中國僅視為重要生産加工基地,而是著重擴大中國內需市場,在中國的收入佔其全球份額越來越高。

  《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期走訪國內多家外資企業發現,以“全球公司”為代表的外資,正從三個方面加強在華佈局。

  一是加大核心技術與先進産品引進中國。中芯國際積體電路製造(北京)有限公司一位負責人對記者説,原先國外只允許“N-1代”即較最先進産品落後一代的生産技術拿到中國投資建廠,但這兩年南韓三星在西安投資建廠拿來了最先進的技術,這成為一大突破。

  寶馬集團董事艾希納表示,寶馬先進的三缸和四缸汽油發動機將於2016年在中國投産,這在寶馬進軍中國市場前期難以想像。

  賽諾菲(北京)制藥有限公司工廠總監何國玲也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説,作為一家全球大型制藥企業,賽諾菲前兩年在中國生産只是進口“藥芯”在華組裝,但這兩年已經建設了“造芯”生産線,將其最先進的技術拿到了中國,該技術原來只在歐洲佈局。

  二是推進研發本土化。美國3D列印公司Stratasys大中華區總經理汪祥艮對記者説,3D列印技術是全球目前發展迅猛的先進技術,公司在中國這兩年擴大了技術研發力量,研發技術人員全部都是中國人。

  寶馬集團表示,隨著對中國投入的不斷加碼,位於中國的研發工作已成為寶馬集團全球研發的重要組成部分,寶馬集團在北京和上海佈局研發基地,新近在瀋陽也建起了研發機構,其中中方研發人員有500多人,佔據多數。

  三是為中國市場量身打造産品。從製造業到服務業,近年來“全球公司”都努力為中國市場深化服務。德國車企大眾、寶馬、賓士等汽車巨頭,均為中國消費者製造長軸距轎車,一些車型幾乎只在中國生産。微軟公司副總裁陳實對記者説,微軟在全球範圍內少有地延長了對windowsXP系統的無償支援服務,包括補丁服務。

  且戰且退 一家耐克代工企業的糾結

  三豐鞋業是一家台資耐克代工企業,在大陸投資已有二十多年。受勞動力成本上升、稅收政策調整等影響,近十餘年公司産能在東部沿海戰略轉移,並逐步向東南亞國家傾斜。考慮到市場佈局、産業成熟度、企業形象等因素,三豐鞋業表示不敢徹底離開中國大陸,但堅守於此,內心也充滿了糾結。

  戰略轉移

  三豐鞋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助理樓蘋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公司1988年就到大陸投資,一直專注于製造業,主要為耐克代工製造運動鞋。

  “目前企業遇到最大的問題就是勞動成本高,人工成本從2002年開始增長,到2009年大幅調整,從那以後每年以12%左右的速度上漲。”樓蘋説。

  用工緊張儼然已成為三豐鞋業發展的最大制約因素。即使薪資上漲,也招不滿、留不住工人。以前新工人招進來,培訓一兩個月就可穩定上崗。現在新工人半年內的流失率達到60%,能夠留存一年以上的還不到30%。

  伴隨著東部沿海勞動力成本上漲,公司産能在沿海一線逐步轉移。從昆山到福州,再到莆田,目前三豐鞋業在中國區先後建起了三家工廠。

  樓蘋説,由於長三角的薪資太高,現在昆山廠只做一種高附加值的氣墊配件,基本靠機械自動化完成,人工依賴小。福州廠這兩年規模也在縮減,只有莆田廠目前發展不錯,1.3萬名員工隊伍還比較穩定,也是因為那邊用工成本還沒漲起來。

  受勞動力、原材料成本因素影響,2000年三豐鞋業的新增投資開始向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傾斜,近年來在大陸擴張的速度已比不上越南,企業利潤也不如越南。

  “堅守”代價

  樓蘋認為,就加工製造業而言,未來中國大陸將不再是外商投資的重點,但現有加工製造業還不可能完全退出大陸市場,包括像耐克這樣的採購商,每年還會保證一定量的中國訂單。這與外商的全球佈局有關,出於分散風險的需要,他們必須要保證在中國的一定訂單量。與越南、泰國等突然爆發政治事件的地區相比,中國政局穩定、投資環境成熟,政府效率、廉潔程度更好。對於國際採購商,這些因素非常具有説服力。

  更重要的原因在於,中國作為全球最重要的經濟體之一,如果外商完全退出,將對其自身造成很大負面影響,甚至損害到商業信譽。“試想一個大品牌如果完全撤出中國,外界肯定會猜測企業出了什麼問題。”樓蘋説。

  此外,雖然勞動力成本上升,但大陸還有其他優勢,比如産業鏈完整、勞動力素質和熟練程度更好,關聯行業發展機會多。一些臺商在大陸已實現多元化經營,除了製鞋業還涉足其他産業,不可能再把整個産業重心轉移到東南亞。

  以三豐鞋業為例,目前依然堅持在中國大陸的存量規模,産能基本保持穩定,但“堅守”也讓企業付出了代價。樓蘋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受各種成本上升因素的影響,近幾年公司盈利能力幾乎沒有增長,利潤率僅能維持在較低水準。

  樓蘋強調,須謹防製造業的“空心化”,大陸還沒有發展到不需要二産的程度,沒有製造業作為實體經濟的基礎,服務業也就失去了依託。雖然沿海用工矛盾突出,但中西部還有上億農民工需要解決就業,加工製造業仍是提供就業崗位的最大出口。

  樓蘋認為,産業本身沒有高低之分,傳統産業之中也可以有高新技術、高端設備和科學化管理手段。“對於加工貿易和傳統製造業,政府工作的重點應該是加快推動産業轉型升級,監督企業合法合規、履行社會責任”。

  期盼公平

  “我們進入大陸二十多年,早已成為中國經濟的組成部分,已經不存在內外資的差別了。”樓蘋建議,客觀看待大陸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徵,正視代工企業存在的必要性,給予企業應有的公平待遇。

  一是儘快完善和改進社保等關鍵制度,緩解企業用工成本壓力。

  樓蘋説,現在企業給農民工繳納的社保,佔到用工成本的40%,但這部分社保福利農民工並未完全享受到。她建議企業在當地給員工交的社保,能儘快與他們在家鄉的新農合、新農保賬戶對接,在此基礎上適當降低企業繳納比例,既減輕企業負擔,也讓每一筆費用都落在員工的社保賬戶裏。

  二是在産業政策上,對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不搞差別待遇。

  “與政策優惠相比,我們更加在意政策的穩定性。”樓蘋認為,大陸的整體投資環境、硬體設施很好,軟環境包括政府效率、公務員素質、執行力都不錯,但宏觀大環境不利於代工企業發展,這裡面有經濟發展的客觀因素,還有地方政府的主觀原因。“近年來可以明顯感覺到,地方政府相對更願意扶持本土企業,發展本土品牌”。

  三是制定加工貿易企業梯度轉移的專業規劃,為企業騰挪、轉移預留時間與空間。

  樓蘋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曾經有個競爭對手把工廠搬到中部某省,以較低的價格搶訂單。沒想到第二年當地就調高了最低工資標準;用工成本上漲,加上內地運輸成本、工人不熟練等因素,經營情況立刻就不行了,最後只能關廠。每個工人要賠上一年的工資,企業錢沒賺到還虧掉一個億。

  樓蘋説,現在無論東中西部,都對高新技術、高端服務業趨之若鶩,有些地區實際上是與當地産業基礎和勞動力素質脫節的。希望政府充分理解現階段加工製造類企業的存在必要性,牽頭制定一個專業性的産業轉移規劃,在扶持企業轉型升級的同時,也為企業梯度轉移指引方向。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