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05日 星期二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陜西毛烏素沙漠7萬畝沙地變良田 探出治理新路

  • 發佈時間:2014-09-14 07:17:23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高雲才文並圖  責任編輯:姚慧婷

  

大紀汗村沙漠改造成良田後種上了馬鈴薯,長勢良好。

孟家灣村正在等待改造的沙漠原始生態狀況。

  編者按:陜西省國土系統科學開發保護利用土地資源,讓沙漠變成了良田,創造了我國土地改造工程的奇跡,為全國沙漠改造提供了重要工程示範和種植示範,在沙漠生態治理上探出了一條新路。

  地處毛烏素沙漠東南部邊緣地帶陜西省榆林市榆陽區的小紀汗鄉大紀汗村,見證了這個奇跡。

  在我國西北部,只能長草或不長生物的沙地多達幾億畝。陜西的成功實踐,為我國改造沙漠,增加耕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值得繼續探索、關注。

  眼前是一眼望不到邊的現代農業示範區,綠油油的馬鈴薯直鋪到天邊。田成方,路成行,林成排。平整的田塊上,巨大的噴灌機組正在馬鈴薯花盛開田塊中進行噴灌。這裡,就是陜西省榆林市榆陽區的小紀汗鄉大紀汗村。

  長期以來,沙進人退,流傳已久的“榆林三遷”的故事就發生在這一帶。深一腳淺一腳走在馬鈴薯的壟溝中,陜西省土地工程建設集團總經理韓霽昌告訴記者,如今的良田,在4年前還是沙漠。“這裡,生産的馬鈴薯品質極佳,主要用於出口,每畝産值超過4000元,比關中地區肥沃的耕地單産産值還要高出一截兒。”

  沙漠如何變成良田?

  “砒砂岩+沙”模式,使沙漠變良田成為現實

  已有的沙漠改造經驗,往往是在外延上下功夫,種樹、種草,取得了許多成效,但這種沙漠治理方式不僅需要大量的投入,還經常面臨著沙進人退的窘境和風險,重復治理不斷。

  沙漠改造若從內涵上著力進行突破,則不僅一勞永逸地改造沙漠,而且可以節省大量人力物力。

  專家指出,我國沙漠的表面土壤普遍含有兩種成分,一種成分是砒砂岩,另一種成分是沙子。在毛烏素沙漠邊緣的榆林,當地人把砒砂岩稱為“紅膠泥”,它一旦裸露就風化,一遇風就起塵,一遇水就鬆散,隨水大量流走,造成大面積水土流失,被稱為“環境癌症”。

  沙子,結構鬆散、漏水漏肥,不能形成土壤團粒結構,同砒砂岩一樣,是導致土地資源生態退化的“罪魁禍首”。兩者能不能結合起來,變兩“害”為一“寶”?陜西省國土系統組織科學家從改造沙漠的內涵入手,進行了一項前無古人的研究試驗。

  團隊負責人韓霽昌研究員帶領技術和工程人員,起早貪黑,在沙漠展開實地研究,並從榆林採取沙和砒砂岩樣本,在實驗基地建設了14塊試驗田,進行不同配比的土壤試種,研究在不同水旱條件下土壤膠結作用和結構的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對作物生長的影響。

  研究發現,砒砂岩和沙一個保水,一個漏水,一個板結一個透氣,剛好形成互補。經過實驗室和試驗田對不同復配比例土壤的研究和試種,終於確定了適宜馬鈴薯、玉米和大豆等多種作物的不同混合比例。

  沙漠變良田,並非一蹴而就。幾度寒暑,陜西省土地工程建設集團組織科學家團隊發明瞭適宜不同農作物生長的砒砂岩與沙組合配方,整合了砒砂岩與沙組合成土的配方技術、田間配置技術、規劃設計技術、規模化快速造田技術和節水高效技術,在實驗室和田間實驗研究基礎上提出了在生態脆弱區水土耦合高效利用模式,形成了完整的砒砂岩與沙復配成土技術。

  經過艱苦的努力,沙漠改造首先在試驗田取得成功。連續幾年平均畝産馬鈴薯超過5000斤,玉米單産平均超過1600斤。

  沙漠變良田效果如何?

  通過大田種植實現馬鈴薯種植畝均效益4000元

  大紀汗村村民張虎祥告訴記者:“現在是耕種的第四年,這裡種的馬鈴薯最高畝産可達到萬斤。每畝平均按5000斤、每斤批發價按0.8元計算,畝平均産值達4000元。”

  他説,村裏的沙地被分為兩期整治,主要種植國外優良品種馬鈴薯。第一年種植的馬鈴薯畝産就達6000斤,高興啊!大傢夥兒一合計,給省國土廳送上一面錦旗。大紀汗村沙漠改造模式,在孟家灣鄉孟家灣村得到了推廣。現在,這裡和大紀汗村一樣,昔日的3萬畝沙漠已變成了高標準現代化農業示範園。

  沙漠改造出的大片良田,適合農業規模經營,於是從村民手裏轉包的專業種植公司紛至遝來。中稷農業發展公司總經理劉玉海告訴記者:“省土地工程建設集團在項目實施前就與村、鎮和我們達成協定,在大紀汗村整治完成後的2萬畝地由我們承包經營。我們從美國先後進口了大型噴灌機組,引進了馬鈴薯新品種,第一年種植畝産量達到了6000斤,隨著近兩年土壤的不斷改良,現在畝産已達到8000斤左右,大部分銷往歐美地區。”

  沙漠變成良田,吸引了眾多科學家前來考察。中國工程院院士茆智、石玉林、南志標,中國科學院院士傅伯傑先後數次赴工程現場考察,對這種砒砂岩和沙復配成土形成高産良田且固沙作用十分明顯的造田工程給予高度評價,茆智院士連連感慨:“了不起!偉大!”

  在考察大紀汗村種植馬鈴薯的改造地塊時,韓霽昌告訴記者:“這個耕作層新形成土壤的粘粒和粉粒在30%左右,形成的複合沙質土壤適宜於種植各種農作物,透氣性和保水性都達到了高産作物種植對土壤的要求,粘粒的適度使表層形成1毫米左右的土壤結皮,固定了沙體的流動,對保水抑蒸發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實現了固沙和種植的雙贏。”

  記者在大田中發現,新形成的土壤表面結有一層薄薄的“土皮”。韓霽昌説,這個“土皮”是個寶,能把沙固定下來。“砒砂岩+沙”模式,形成了新的土壤,達到良好的節水作用。由於砒砂岩中的團粒保水以及形成的地表結皮抑制蒸發,使得水資源固補實現最大化。在已種植農作物4年的大紀汗村,地下水不但未降低還略有增加,種莊稼的耗水量遠遠低於種草及種樹的耗水量。

  沙漠變良田有何遠景?

  夯實新形勢下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基礎

  沙漠變良田,可以進一步夯實新形勢下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基礎。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綜合考慮國內資源環境條件、糧食供求格局和國際貿易環境變化,實施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産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韓霽昌説,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糧食生産,要在統籌林業、畜牧業及其他産業的基礎上,優先保障宜農土地發展糧食生産。沙漠變成良田,為糧食安全創造了有利條件。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表示,儘管我國以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佔世界22%的人口,成就巨大,但糧食生産這根弦必須繃緊。從需求方面來看,去年我國進口穀物達到1458萬噸,我國糧食供應將長期處於緊平衡狀態。重要的是,沙漠變良田,可以增加土地存量,為糧食安全奠定耕地基礎。

  沙漠變良田,在我國具有廣闊的空間和深厚的潛力。

  陜西省土地工程建設集團榆林土地開發項目部經理王曙光分析,從陜西經濟社會發展來看,目前,關中地區人多地少,很難實現大規模的土地開發整治,但榆林剛好相反,這裡地處毛烏素沙漠邊緣,2009年第二次土地全面調查數據匯總結果顯示,榆林市未利用地佔全省未利用地總面積的45.60%,其中沙荒地約530萬畝,佔榆林未利用地總面積的91.65%。特別適合進行連片開發和規模化經營,且榆林地區在北緯40度附近,光照、溫度、降水都適合作物生長,很有潛力成為陜西的第二糧倉。

  從全國情況看,第四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顯示,截至2009年底,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262.37萬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積173.11萬平方公里,分別佔國土總面積的27.33%和18.03%。作為世界上沙漠面積較大、分佈較廣、沙漠化危害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沙漠化面積還在呈擴展態勢。

  韓霽昌研究員説:“在我國西北部,原來只能長草或不長生物的沙地多達幾億畝。如果我們能利用已有砒砂岩與沙復配成土技術及有關設備,增加幾千到成億畝的耕地,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陜西省國土系統科學開發保護利用土地資源,使毛烏素沙漠變成良田,在耕地增量上做出了文章,給糧食安全帶來了新驚喜,為生態修復沙漠提供了重要工程經驗,為在沙漠地區涵養水資源開闢了一條道路,給經濟發展需要土地資源增量提供了新條件。

  抬眼望著無際的毛烏素沙漠,萬畝田疇裝點著綠色的馬鈴薯葉,的確是大漠神工!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