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8月15日 星期四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中國企業“走出去”仍需邊學習邊成長

  • 發佈時間:2014-09-08 19:34:39  來源:國際商報  作者:王霽平  責任編輯:孫業文

  中國企業的海外並購仍處於初始階段,其特點是發展較快、數量較多,但品質卻並不一定高。所以,當前要認識到中國企業海外並購需要一個慢慢成長、逐步走向成熟的過程,同時,中國政府也應加強對企業海外並購的指導,減少盲目性並購。

  近年來,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明顯加快,單筆跨境並購金額和跨境並購總額屢創新高,但中企的營收增長卻遠遠低於資産增速。中國企業聯合會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100大跨國公司的海外營業收入同比增長了4.77%,明顯低於16.95%的海外資産增速,佔這100家企業營業收入總額的比重也僅為20.86%,且比上年度下降了1.39個百分點。

  接受國際商報記者採訪的業內專家把這一現象解讀為:進行海外並購符合中國企業自身發展的需求,我國相應政策的建設也促進了企業的“走出去”,這就使得單筆跨境並購金額和跨境並購總額屢創新高。同時,業內專家也直言,營收增長遠低資産增速確為企業海外並購現狀,而這與被並購企業本身經營狀況不佳等因素有關。

  中企海外並購發展迅速

  聯合國貿發會議發佈的《2014世界投資報告》顯示,2013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達到1010億美元,而其中有501.95億美元為中國企業跨境並購。中企聯的數據則顯示,自2002年以來,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年均增速高達42.13%。

  2013年,由中國企業發起的超過10億美元的跨境並購項目達到9個。其中,中海油以191.2億美元並購加拿大尼克森公司,創下中國企業海外並購金額最高紀錄;雙匯集團以47.5億美元並購美國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公司,成為非能源領域最大海外並購案例。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綜合戰略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張莉對國際商報記者表示,目前,中國企業海外並購發展較快,首先是因為相應的支援政策不斷加強,鼓勵著企業進一步“走出去”,而海外並購是企業“走出去”的最佳模式之一;其次,金融危機期間,國外的一些企業倒閉或虧損嚴重,這為海外並購提供了條件;最後,我國的每人平均GDP已超過6000美元的現實也使企業海外並購處於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上。“這些因素綜合起來,就使得中國企業海外並購總額不斷增加,促進了海外並購的群聚效應和帶動效應。”張莉説,“當然,這一切還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即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許多大型企業自身也需要進一步擴大市場,進軍海外市場。”

  多因素影響營收狀況

  張莉直言,目前,中企海外並購總額和營收的情況確實是不成比例的。中國企業在海外並購成功的比例並不高,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被並購企業本身經營狀態不佳,並購後難以盈利;其次,有些中國企業在進行海外並購時對海外市場的了解不深入,難以進一步拓展市場;再次,企業海外並購面臨的經營時期不佳。“雖然並購處於好時機,但並購之後的企業仍需要面臨來自生産和銷售中的極大挑戰,以及全球的産能過剩、消費低迷等問題。”張莉説,“此外,還有些中國企業進行海外並購是為了未來長遠的發展,並不急於獲利。”

  有觀點認為,從創新能力建設來看,與世界跨國公司相比,中國大企業仍相形見絀。對於這樣的看法,張莉認為有一定道理。她説,中國企業在經營、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仍需提升,需要積累更多的市場經驗,不斷地成熟壯大,在並購領域上也應多樣化發展。“可以説,中國企業的海外並購仍處於初始階段,其特點是發展較快,數量較多,但品質卻並不一定高。所以,我們要正確看待中國現階段的海外並購,要認識到中國企業海外並購需要一個慢慢成長,逐步走向成熟的過程。同時,我國政府也應加強對企業海外並購的指導,減少盲目性並購。”張莉説。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員白明對國際商報記者表示,營收增長遠低資産增速的現象也和現行中國企業海外並購的結構有關。“如果其中直接投資的成分多一些,那麼企業海外並購的營收就會更有保障。”白明説,“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和一些歐美國家在海外並購中已取得先機,起步比較早,那時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等要素價格較低,這就為其後來的營收增長創造了條件。最後,政治局勢的不穩定也會給企業並購帶來巨大損失,伊拉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