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國企業海外並購應轉向獲取轉型升級要素

  • 發佈時間:2014-08-25 01:00:15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金輝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所長張文魁在日前舉辦的“第三屆國際稅務峰會”上表示,未來中國企業海外並購的重點一定要轉變,從過去以獲得自然資源為主要目標轉向獲得升級轉型要素。

  張文魁表示,中國經濟到了真正要轉變增長方式,打造經濟升級版的時候了。如果仍然停留在過去那種過度依賴要素投入、成本控制和犧牲環境的增長軌道上,中國經濟就無法實現轉型升級,轉入新常態。新常態要求轉向依靠生産力的提升和全球競爭力的升級,其中全球並購是重要手段。

  從近幾年的統計數據來看,中國企業跨國投資並購逐年升溫,尤其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企業投資熱情更是有增無減,投資主體大多以國企為主,不但有中央企業還有地方國企,目標多以獲得自然資源為主。

  張文魁認為,這些對資源的投資和並購對於緩解中國資源貧乏發揮了一定作用,但是這類並購現在算起來並不一定合算。“自然資源,特別是油氣産品和礦産是可以進行市場交易的,只要這種市場機制是完善的,運輸通道是安全的,並不一定要通過並購來獲得所有權這種方式來控制資源。通過市場交易、買賣也可以保證資源供給。”

  張文魁指出,未來中國企業海外並購的重點一定要轉變,從過去以獲得自然資源為主要目標轉向獲得升級轉型要素。

  有些東西不一定通過市場買賣就可以實現,比如技術能力。雖然全球也有技術買賣市場,但是這種能力的獲得要通過自身的學習、消化和吸收來實現。“在中國經濟向新常態轉變,打造經濟升級版的時候,我們更要注重技術能力的獲得,或技術能力的提升,這才是海外並購特別需要調整的。”

  “可喜的是,現在越來越多進行跨國並購的中國企業的思想觀念和並購重點已經發生了明顯轉變。”張文魁帶領的調研組在對數十家企業調查問卷後得出了這樣的結果。

  “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在進行跨國並購的時候,非常注重獲取自然資源之外的一些要素。首先是技術研發能力。排在第二位的是品牌,因為品牌的培育、獲得市場的認同都需要非常長的時間。而國外的一些品牌已享有很高的美譽度。第三是與中國業務有互補性。第四是獲得銷售渠道。一些中國企業進入全球市場往往受到渠道的制約,通過並購獲得渠道也是非常好的方法。此外還有零部件,中國雖然是全球最大的製造基地,但是一些關鍵零部件,特別是技術含量高的零部件還不能生産,所以很多企業在這方面通過並購來解決。”

  張文魁認為,中國企業並購重點和觀念的轉變將對企業産生幾方面積極效果。

  第一,增加企業海外的銷售和市場份額。比如説,企業的技術水準提升了,獲得了海外的技術渠道和品牌。

  第二,在歐美擁有了研發中心。中國企業的技術水準跟國外相比仍然有較大差距,儘管可以在國內建立一些聯合研發中心,但是由於歐美國家依然站在先進技術前沿,它們的大學、研究所,基礎研究非常好,引領技術潮流,確立技術標準“我過去幾年對日本、南韓的企業,特別是電子産品生産企業進行了一些調研。發現三星在美國設立了研發中心,它就可以非常敏銳、及時地捕捉到電子産品到數字的轉型,趕上了數字化的趨勢,要説搭便車,馬上它的産品全是數字化。而日本的企業還要投入大量資金搞模擬,高清晰度産品,結果它已經遠遠落後於時代了,所以在歐美建立研發中心也非常重要。很多企業的研發中心都是並購了歐美的企業之後建立起來的,並且做了加強和改進。

  第三,通過整合全球研發資源提高國內的研發水準;第四,提高了國際知名度;第五,增加國內銷售,“因為你的技術水準提高了,品牌美譽度提高了,製造水準提升了。”

  那麼,中國企業到歐美等發達國家購買擁有先進技術的公司,是否會損害所在國企業的發展和國家的經濟增長?

  對此,張文魁認為,那些做得好的企業會回避這個問題,他們不但不會出現這些問題,而且會幫助當地經濟的發展,實現雙贏。“某企業朋友曾告訴我,歐洲一些企業雖然有好的技術,但是當地成本非常高。他們並購成功後會通過一些方法來幫助當地的企業控製成本,比如説,一部分零部件能分包到中國生産,然後運回去,價格會比在當地生産更便宜,然後在當地進行組裝和銷售、維護。這樣不但幫助企業降低生産成本,有利於他們維持生産,而且促進當地的就業和經濟增長。”

  不過,張文魁對當前各國存在的保護主義表示了自己的擔心。“我梳理了一些國家,包括歐美、拉美和非洲國家,他們出臺的一些關於利用外資的政策悄然發生微妙的變化,出現了從門戶開放政策往保護主義回縮的跡象,嚴格投資審查和投資條件的限制。同時,更要引起關注的是經濟民族主義情緒開始在這些國家的政客和民眾中發酵。

  最後,對於那些對跨國並購躍躍欲試的企業,張文魁提出兩條建議:

  第一,要想明白走出去的目的是什麼,能得到什麼。實際上,很多市場上可以買得到的東西,不一定要獲得所有權。“我不主張去買礦産資源,很容易引起所在國的反感,同時礦産資源的市場價格波動非常大。我主張購買那些對方有獨特技術,有品牌或者是有銷售渠道的東西,這些才是真正需要的。”

  第二,對被投資企業的財務狀況和所在國的法律環境一定要搞得一清二楚。有些企業財務狀況很不好,去了不一定就能救活。同樣,了解東道國的法律環境也很重要。中國人日常工作是“5+2”,“白加黑”,而國外很多國家的法律環境與中國完全不一樣。在這方面,中國企業一定要搞清楚。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